陈坤:一个人的能量守恒
他说,演艺圈十年,他一直在库存,到今天,他得到的已经太多太多,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当下,他需要的是放下,然后,重新上路。因为,在未开悟之前,一个人的能量就那么多,你把力量放到这儿,另一部分就没有了。
作为华表奖影帝,在获将感言中,陈坤提到四个字——战战兢兢。当然不排除一些小小的骄傲和自满,但也因为此,他才在下一刻觉得心虚。他说,被太多人喜欢,如果走不出我执的围城,其实是一种负累,就像名气,几人知晓它是一把双刃剑?!
陈坤长了一张与生俱来的偶像脸,深情凹陷的双眸,雕塑般完美的鼻子,沉默的嘴角。所以,尽管家境贫寒,为了养家,初中毕业后就辗转很多活计——当打字员,歌厅服务生,驻唱,后来考入东方歌舞团,然后是北京电影学院,误打误撞当了演员,便忽然成了明星,不由自主,越来越红,越来越忙。
人们都说他忧郁,那不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心性的一个表相,就像他毫不强势的阴柔外表下的内心,其实坚韧而柔软。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修行人,从小就是相信内心力量的孩子,对灵性生命的成长充满探究的热忱,视瑜伽为洁净身心的生活方式,并且,毫不避讳自己作为虔诚佛子的欢喜。
在演艺圈十年,时断时续地摇摆并挣扎。当他明白,生命的因果顺序注定他要以一个演员一个明星的身份去走过此生时,他反而心安了。他说,外在环境很不稳定,但只要你能保持有戒律的心,其实,你已经在过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了。如同佛法里说:境随心转,如同如来。当然,这种境界是一个果,而他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惭悟。习练瑜伽,学佛,都是通往那个果的方法和门径。
瑜伽从来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八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间农舍里,陈坤第一次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做瑜伽。配合呼吸的体式,冥想,每天如此,从不间断,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而自然。
老太太的丈夫是一位瑜伽士,丈夫去世后,回到荷兰,在乡下过着清简的独居生活。陈坤在这家乡间家庭旅馆短暂旅居的日子里,每天的序幕都是从清晨时分和老人一起“向太阳致敬”开始的。“拜日式”是套由12个连贯动作组成的热身体式,每一个动作都是前一个动作的平衡姿势,身体随着呼吸的节奏伸缩起伏,连续几套做下来,舒展开的身体通畅了,心里也亮了,感觉很舒服。
如果说,八年前的“拜日式”让陈坤第一次在动中体会到了身心相连的微妙感受。对于“YOGA是结合和连接”这句话的理解,却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随着对身体和心灵不断试探和调整中慢慢体悟并深入的。
从荷兰返回北京后,陈坤迫不及待地买了很多瑜伽资料,从此,瑜伽习练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在近十年常常日夜颠倒的拍戏生活中,坚持至今,即使是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拍摄电影《云水谣》时,也会每天抽出拍片间隙练习一小会儿。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陈坤也是把瑜伽当成了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只不过,与其他运动相比,瑜伽这种自我内求,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静力运动,更符合他天性中不擅交际,享受独处的那一面,而两个人以上的运动对陈坤来说都太麻烦,太热闹了。
可是,奇妙的是,就算是瑜伽体式习练,塑造的也不仅仅是身形,通过体式,打通堵塞的经脉,体内积存的垃圾得以清理,身体变得更有含氧量,而清洁后的身体所保有的精神状态也如同被清水冲洗过一般。
一度,陈坤计划在北京开一家瑜伽馆,他找场地,聘请老师,所有来学者全凭自愿,免收学费。
“我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随缘推广瑜伽。我不想把喜欢的事情弄得太麻烦,收钱啊,运作啊,是很麻烦的。当你不计回报,只是给予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种欢喜心。当然,来学者可能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学得不认真,不珍惜;但另一种是发自内地的快乐,并且,他也会将瑜伽带给他的这种快乐传递给别人。
因为钱而拒绝学习瑜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其实,我一直觉得,瑜伽,就像学佛,喝茶一样,从来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能否真正享用,全在于你的心性与它是否相应。”
后来,因为连续拍戏,开瑜伽馆的计划便搁浅了。不过,对陈坤来说,推广瑜伽的心念从未中止。
最重要的是有规律的心态
前几年,陈坤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吃素,烟酒不沾,如果在家,晚上不会超过10点睡觉,早上不会晚于7点起床。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瑜伽习练,日日读诵《金刚经》,打禅坐。就算进剧拍戏,也会比别人提前1个半小时起床,用于自我静心。
拍完电影《门》和《云水谣》后,陈坤过了半年离开镜头的生活,属于自我的时间相对多了,除了和朋友喝茶,最喜欢的仍是一个人在佛堂静静地打坐,冥想,但一度每天坚持的瑜伽体式习练开始时断时续,一些从前避之不及的东西也不再执着,比如,偶尔也会喝点酒,生活作息也没有严格按着时间表走。
其实,陈坤对酒没什么兴趣,也不胜酒力,一喝完酒,就头疼。可是华表奖颁奖典礼当夜,电影《云水谣》剧组集体喝庆功酒。当夜,凭《云水谣》里陈秋水一角荣获华表影帝的陈坤足足了喝了好几杯白酒,一直和大伙喝到凌晨四点。然后,吃下很多止痛片后睡觉。第二天,腹泻,脑袋像灌满浆糊一样昏昏沉沉,但照样得接受媒体的道贺,并一遍遍表达作为影帝的感受。
难道庆功酒非喝不可吗?这样的质问,就像你问陈坤,为什么要接受采访一样,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几年前,只要内心坚持一些,陈坤可能会避开一些场合,那时候的他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为那么多人所喜欢,所期待。逝者如斯夫,今天的陈坤已经不是三、四年前那个可以把演戏和生活的界线划得黑白分明,内心执拗的陈坤了。在庆功宴这样一个大家都很开心的热烈氛围下,作为捧得影帝的主角,有些东西,很难躲得过去,那么,与其躲避,不如与大家同事。
“演员这份工作,坚持有规律的生活是很难的,我也尽量希望生活能够规律一点。也只是尽量而已,前几年,我是很执着这一点的,慢慢地,我觉得,当一个人没法要求周围环境去适应你的时候,那么,你能改变的只有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的心态。
比如,我们谈到的规律,我想,最重要的是有规律的心态。一个人哪怕每天生活很规律,内心没有戒律,心浮气躁,还是问题一大堆。可是,外在环境很不稳定,但只要你能保持有戒律的心,其实,你已经在过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了。
如同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境随心转,如同如来。当然,“境随心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业习太多了,我也不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所以,才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惭悟。习练瑜伽,学佛,都是学习的方法或者门径。”
任何沙滩上都会有珍珠
陈坤也说不清自己怎么阴差阳错地就做了演员,而且,还成了一个偶像明星。
有很长一段时间,陈坤陷入演员这个职业以及明星身份所带给他的困惑之中。因为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他明星五官下忧郁的眼神,就连采访拍摄时,摄影师也会刻意引导他以某个姿势面对镜头,以迎合读者对他忧郁气质的欣赏,加上过于雷同的风花雪月的角色,陈坤对演戏非常没有自信心。
角色的忽悲忽喜,名利场上的风光,镜头下面的冷清,尤其作为众人追捧的偶像明星,过于戏剧化的生活也完全打乱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节奏。而陈坤本性喜静,不喜欢社交应酬,用他的话说,其实,他是一个木讷的人,不愿抛头露面,对物质的要求不算高,更愿意享受平淡生活,比如,刚刚考入东方歌舞团时,坐在排练厅里,阳光透过阔大的玻璃窗照在头顶,静静地感受阳光在身上的游走。
可是,自从做了演员,生活不由分说,就像一列马力十足的列车,载着他一路呼啸。
当然,苦孩子出身,小小年纪就赚钱养家,从小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陈坤理当不会拒绝财富,即便谈不上喜欢,也会辛苦拍戏,攒了钱,很早就将母亲和弟弟接来北京一起生活。
可是,果真买了大房子和豪华吉普,一度,陈坤又陷入迷失自我的诚惶诚恐之中,因为总觉得一切得来太过侥幸。
“现在心安理得了吗?”
“是坦然面对吧,名利忽然而至的时候,人很容易失去平常心,你会发现有些时候你突然变得不是你自己。但是,我现在明白,那些东西,拿走或留下都不是问题,它们的存在不应该是折磨自己的压力,而是一种提醒,让我懂得惜福,而不是挥霍。
就像拿奖,以前我不愿面对内心其实很想拿奖这个事实。当然,如果把拿奖本身理解成虚荣心的满足就太浅薄了。某种意义上来讲,获奖对演员来说是很大的一个助力,大家都希望通过一些奖项得到肯定。原来我会逃避,但是现在我会正视它。
我很害怕学佛学成一种定式,大家都很柔和,面带微笑,却不敢正视自己心中的欲望。佛法让我们自省,是因为我们老是在外面找,所以外在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我们开始向内问,我们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外在的需求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在。但是,达到内心真正自在的解脱是需要过程的。”
为此,陈坤感恩这几年在灵性修行上促使他成长的一切,不论坚持至今的瑜伽,还是佛法,包括同道的友人,当然,也包括演员这份工作本身。今天,陈坤对表演仍谈不上非常喜欢,但是,他不再说演戏不过一种成人游戏这样轻率的话了。并且,他比从前更懂得用尊重的态度去认真面对。
生日的时候,陈坤会建议影迷用给他买礼物的钱集体去放生。家乡重庆发生特大洪灾时,陈坤正在香港拍戏,在报纸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经纪公司,以个人名义为灾区捐款10万元人民币,并在官网上号召影迷一起为灾区捐钱捐物。华表奖称帝,陈坤将奖杯留下,将三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李连杰创立的“壹基金”。
“很多人觉得娱乐明星很弱智,很肤浅。但实际上,任何沙滩上都会有珍珠。当然,我不是说我是一颗珍珠。我想说的是,名气不仅仅只是增加财富的途径,盛名之下需要的是比普通人更大的社会责任。比如,我跟影迷推荐一本书,真的会有很多人去看。所以,我想,既然站在了这个高度,我就不应该简单地娱乐大家。”
一位采访过陈坤的记者说,陈坤一点儿也不忧郁,而且,挺幽默的。陈坤回应:对啊,大家都强迫我去接受忧郁,其实,忧郁和幽默,听上去不就差一个字吗?!
如果你与陈坤在不足一米的距离对坐,你会发现,与其说他忧郁,不如说,在热闹光鲜的娱乐圈,他还难得地保有一双率真干净的眸子。
只有平静的喜悦是超越这些颜色的
陈坤对灵性生命充满热忱的探究心大概与生俱来。从小就是珍视内心力量的小孩,姐姐出车祸离开至今,陈坤没流过一滴眼泪,他觉得姐姐没有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只不过,这样的姐姐不会像妈妈一样,可以让他接到北京来享福,可以给他做饭吃,但是,姐姐依然在,他依然可以同她交流。
十八岁,还在东方歌舞团时就开始每天打坐,不为什么,只是觉得可以静心。一接触瑜伽就感觉很相应,坚持至今。并且,早几年就已经跟随一位密宗上师修行。不拍戏的时间,除了在佛堂打坐,读经,最喜欢的就是与同道中人一起喝茶,聊天。
当问陈坤过去一些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挫败时,陈坤说,他都忘了。相信他是真的很少沉浸在对过去的感世伤怀中,虽然陈坤从来不在媒体面前回避自己贫赛的家世,童年时父母的离异,姐姐的早逝。但这些年的灵性修行至少给了他看待苦难的另一种视角,比如,幼年时小朋友们看不起他,排挤他,有什么集体活动,都不愿让他参加。
回看过去,陈坤说,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以家庭环境,父母离异作为打击你的一个方式。现在想想,是很正常的,他们不是用这个的方式打击你,也会用另外的方式打击你。我对待别人也是一样的。”用陈坤的话说,当一个人学习透过事物的种种外相看到它的本质的时候,就不会纠结在一些细枝末节的苦恼之中。
陈坤不认为学佛是为了某种精神寄托,对他来说,佛法就像呼吸,学佛是他希望他的血液在未来可以流得更干净,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凉,可以开心自在地演戏、生活。
陈坤认识一位师姐,三十岁的时候,创业的公司已经上市,非常有钱,但人却不被钱所缚。
有一次,师姐去印度参加一个为期21天的集体修行。一位上师带领二百多位参与者,做什么呢?第一个七天,就是笑;然后,连哭七天;第三个七天,每见一个人,就拥抱,温暖地平静地拥抱。
“人情绪上的悲喜其实是我们的烦恼,有这个形式障碍的时候,就很制约人。比如,和一个朋友见面,我笑着看他。朋友说,坤儿,你今天心情挺好啊!首先,一个好字就把我给限定了。其实,我只是笑而已,我没觉得心情好还是不好,没想到这个。
有时候,别人也会觉得,坤儿,你怎么了?发神经啊?好像看着特别high。其实,做瑜伽做得相应,就是一种high的状态,这种high是说,人的精气神能一直保持一种状态,你也搞不清楚这种状态是喜还是悲,反正一直挺愉悦的,别人说你好还是不好,高兴还是不高兴,似乎都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开心不开心,高兴不高兴,这些都是有颜色的,只有平静的喜悦是超越这些颜色的。”
陈坤的5悟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瑜伽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静心的方法,就拿体式来说,瑜伽的所有体式习练都要配合相应的呼吸方法,而正确的呼吸法能调节和平衡人的情绪。人对呼吸的依赖司空见惯,就像氧气一样,只有当失去的那一刻,才体会到它的重要。
想想,在繁乱浮躁的城市生活中,有多少人会提醒自己去关照呼吸呢?可是,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曾对弟子们说,人的生命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坚持习练瑜伽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人的呼吸能够时常保持绵长恒定,这个人的心态一定是平和的,包容的。
瑜伽是你现存生活方式跟内心未知力量的一个连接
有次,听说有位瑜伽大师在某海滨教授高级瑜伽,我特别热情地跑去参加。结果,在观看这位大师在海边礁石上做了两个瑜伽体式,并听他说了几句话后,我明白了,这里没有我所求的所谓高级瑜伽,安慰我这位远途学子的只有怡人的海滨风景。
跟八年前相比,瑜伽馆如雨后春笋,各种瑜伽资讯越来越方便,被人称为大师的人物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智慧,人很容易被一些外相所迷惑。其实,外相高深的东西往往是过程里面的。比如瑜伽,最难,也是最高境界的,并不是某个难度系数最高的体式,可能只是简单的,回归到生活里面的一些特别平常的行为。
瑜伽这个词的意思是连接,到底是连接什么呢?每个人的读解都不一样,我的理解是,瑜伽连接了你的生活和内在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你现存生活方式跟内心未知力量的一个连接。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开始习练瑜伽的最初几年,我更多地强调体式的重要,实际上,体式是步入高级阶段的一个必经的过程,体式习练只是瑜伽的一部分,它还有各种清洁法,呼吸法,冥想,就像禅宗里的禅坐一样,都是修炼心性的方法。一个人不是只有练体式的时候,他才在做瑜伽。当你带着一颗瑜伽心去生活时,喝水就是瑜伽,说话也是瑜伽,吃饭也是,就像生活禅一样,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但是,一些偏激的人也很容易忽视戒律和形式的重要。有次,我跟一帮喝禅茶的朋友聊天,我就说,形式和戒律很重要,它是养护定力非常好的方法,特别在一开始的时候,尤其重要。真正可以超越形式和戒律,而不为它所拘束的人,一定需要内心强大的定力这块定心石来支撑。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瑜伽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各种灵性方面的修行,最终都是打破形式和框架的,一开始的形式约束都是为了后来不被形式所缚。
佛法是帮人开启智慧的
学佛带给我的主要是心态上的变化。佛法是帮人开启智慧的,我喜欢佛法给我们的一个方向,在成长的过程里,在彷徨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可以走出困境。比如,佛法教人活在当下,就是让你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要牵挂过去,不要忧虑未来,也不要着急现在,就是心平气和地面对当下。
在佛堂打坐,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的时候,我老是对自己轻轻地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只有此时此刻是最真实的。但偶尔也会回顾一下过去,我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练习,通过回忆你更能看清是不是辜负了自己。佛法并不是不让人去回忆,而是不去执着回忆带给你的伤感,痛苦,令你产生分别心的那些情绪。
每年,我都有豁然开朗的时候,也都有纠缠于烦恼的时候。一开始,我会寻找很多攀附点来解决。因为外部生活有太多纷扰,所以,我很希望规律自己的生活,怎么规律呢?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内过很有戒律的生活。
有些人看来,我是在画地为牢,实际上,那是非常好的自我保护,特别是在内心没有定力的时候。现在,我给自己设定的外部框架没有那么严,不是说我的定力已经百毒不侵,而是目前的生活环境下,我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练习内心的戒律。
平常关照自己,有时候,心态比较平稳,有时候,也有自己无法面对的心态,而且,可能来得还很猛烈,比如,自己对某件事情某种情绪的执着心。佛法里说,贪嗔痴的对象太多了。你不能说,此刻我没有贪嗔痴的念,我就修行大功告成了,因为,来未发生的贪嗔痴又是另一个念起。不过,也不要耿耿于怀这些念头的来和去,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练习。当我用这种心态来和你一起谈瑜伽,谈佛法,我感觉自己才刚刚入门,以前,我都在门外徘徊。
让心和感官分开旅行
瑜伽是修心,学佛也是修心。究竟心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我们体内的那块实实在在的肉团心脏?可为什么心脏停止跳动以后,人仍有思维和意识?那么,空体的心又是什么?
人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心,其实,人的心才是人的本色,就像天空一样,高远,蔚蓝,而烦恼,快乐,这些感观的享受或者痛苦,就像一阵阵的风和云,包括闪电雷鸣,可能变幻多端,甚至来势汹汹,但它们都是天空下面的东西,转瞬即逝。当你太在意这些云起云落的时候,它们就会占据了你的全部视野。
学佛就是让你换个心态来面对世间万物,当你发现,所有的快乐,烦恼,都是一个时间段发生的问题,你就不会太执着它们给你带来的感官影响。当然,明白和做到是两回事。人世间的事情,总是这样,它的起和落自然有个抛物线的过程,而大部分人都很乐意接招,于是,抛起来的时候,我就高兴,这时,抛物线再高一些,我更高兴了,但抛物线总有回落下来的时候,那时候,怎么办呢?所以,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也是,烦恼好像一直在来,但是,你把它看成是烦恼,它就是烦恼,你把它看成是考试,它就是考试,你把它看成转瞬即逝的乌云,很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一些。现在,我依然会堕入一些烦恼当中,会有抱怨,会有难过的时候,但我内心是知道的,我明白烦恼这个东西不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你也不必太执着它,人生的哲学和智慧告诉我,这些都会过去的。就像我取得的一些小的成绩,此刻的欣喜和率性,都是过眼云烟,马上都会过去的。
我希望能让心和感受分开旅行,这样,就能更加清楚地看见不同阶段,不一样的自己。我想,瑜伽也好,学佛也好,都是追求一种境界,就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像高远开阔的天空一样,任云起云落,没有悲喜,一直就在一种平静的喜悦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