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讲解红楼梦 马瑞芳解《红楼梦》:凤姐"秘书长"黛玉是"作女"

2018-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日下午,因百家讲坛上"说聊斋"而风生水起的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携<马瑞芳趣话<红楼梦>>来到"2008南国书香节"分会场广州购书中心,与读者进行愉快的交流.在

前日下午,因百家讲坛上“说聊斋”而风生水起的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携《马瑞芳趣话<红楼梦>》来到“2008南国书香节”分会场广州购书中心,与读者进行愉快的交流。在马瑞芳教授的风趣妙解下,林黛玉成了“作女”,王熙凤是公司里的秘书长,贾宝玉则是世界上最会赔不是的人,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红楼梦》好比文学的万里长城,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情感渊源。”

除了马瑞芳,近两天,肖复兴、中里巴人等一批作家学者也携带新作,来到“2008南国书香节”上签售讲座。

【评价】

史上“最牛”小说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情结,马瑞芳教授引用红学家蒋和森的话说:“中国人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在海外求学的中国游子无法带走长城的一砖一瓦,却可以带走一本《红楼梦》,以此追忆故乡,留存对中国文化的记忆。因此,《红楼梦》好比文学的万里长城,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情感渊源。

马教授还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中国白话长篇小说的高峰,也是当今历史上“最牛”的小说。“《红楼梦》前80回描写了500多个人物,几乎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而不是千人一面。

”曹雪芹刻画人物的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一位罗马尼亚学者曾对马瑞芳教授说:欧洲文学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和《红楼梦》媲美,即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不可能。莎翁写过的人物有400多个,但400多个人物中有许多让人感到重复。

【定位】

自称是“拥黛派”

马瑞芳教授对每一个红楼人物都有一个现代定位,她的种种奇思妙论令在场读者忍俊不禁,人群中时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许多红学家的观点不同,马瑞芳教授对王熙凤的评价是“蛇蝎美人”、高层人物贾母的“秘书长”,也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拥护者之一。

她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考证,王熙凤是个最会巴结高层人物、八面玲珑的人。贾母支持“宝黛恋”,王熙凤自然也会跟风使舵。另一方面,如果请进薛宝钗做媳妇,擅长理家的薛宝钗将必然取代她的位置,她只能跟着邢夫人做小媳妇。请进林黛玉则不同,用王熙凤的话说林黛玉是个“美人灯”,把林黛玉请进来,自然不会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

鲁迅曾说过,以后的人将越来越无法理解林黛玉。在众多男女青年都成为贤惠宝姐姐的粉丝时,马瑞芳教授却标新立异声明自己是“拥黛派”。面对现场一位男青年的提问:贾宝玉娶贤惠能干的宝钗,生活是不是会更加幸福?马教授表示肯定后又说:“宝黛爱情是书中写得最好玩、最有诗意、最有哲理的爱情,但伟大的爱情往往都是悲剧。

”她坦承,“林黛玉在爱情中是个‘作女’。她既要宝玉坚定地爱她,又在宝玉明确表示爱慕时翻脸。”比如,宝黛共读《西厢记》时,宝玉说了一句“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这句话如果是讲给现代女孩的,她们一定很高兴,但是林黛玉却“连腮带耳通红”马上翻脸。

马教授分析,林黛玉的翻脸是害羞的表现,她成为“作女”的症结就在于“金玉良缘”的说法,作为一个13岁的女孩,她不停找宝玉的错处,希望宝玉爱她,但一方面又要遵守礼教。

这是观念自由开放的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地方。《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因具有魏晋风度也深得她的喜爱,她笑说,身边的朋友觉得她爱说爱笑,性格最像史湘云。

【解读】

正说不如“趣说”

马瑞芳教授笑言,自己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纪上开始读《红楼梦》,一直读到现在做刘姥姥的年纪,对于《红楼梦》,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才使她能够有感情地去解读这部名著。她认为,《红楼梦》不能被现在的读者理解,原因就在于年代久远,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她希望通过“趣说”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解其中的背景。

从事红学研究已有40余年的马瑞芳,原来也写过一些被自己称为“高堂讲章”的论文。虽然那些长篇大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普通读者看不懂,还是没办法走进这部名著。这种现象促使她做出了走出象牙塔的决定,尝试用写报纸专栏的游戏笔墨,把一部《红楼梦》解说得妙趣横生。《红楼梦》有趣在哪里?故事背后隐藏了什么?在马瑞芳那里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