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的散文 林文月散文的特色与文学史意义(何寄澎)

2018-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先生有三种文笔,一是学术论著,二是散文创作,三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虽然林先生早期曾写过小说,但创作主要在散文,因此可说是位纯粹的散文作家

林先生有三种文笔,一是学术论著,二是散文创作,三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虽然林先生早期曾写过小说,但创作主要在散文,因此可说是位纯粹的散文作家。我第一次谈论林先生的散文是在1987年,题称《真幻之际·物我之间——论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观照及胞与情怀》,刊登于《国文天地》第25、26两期,那是国内首次以较学术性的方式谈林先生作品的文章。

十多年来,林先生的散文作品续有不断的自我突破与进境,如今再谈林先生的作品,自然不再只是多年前那篇文章已论之内容;不过,林先生所关心的主题、特殊的写作方式以及本色神貌,却仍可谓一以贯之。

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先扼要说明林先生的作品:若去除一些不相关的枝节,林先生最早的散文集应属《京都一年》——林先生至京都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因之写下各种观察、感怀。其时,林先生已三十余岁,而琦君早已享誉文坛,张晓风亦已崭露头角,她的前、后辈都已名声卓著,而她才刚开始写作。

但回顾三人的文学成就,林先生颇有与琦、张二人不同之处,于二者亦不遑多让。话说回来,《京都一年》、《遥远》、《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四本书,可说是林先生前期的作品;《午后书房》之后有《交谈》、《作品》、《拟古》、《饮膳札记》等书,可谓后期的作品;而这两个阶段的过渡作品是《交谈》。

基本上,我想从散文史的意义看林先生的作品与价值,因此采取下列方式说明:第—部分是分析林先生作品的特质;第二部分是分析林先生在散文史上的意义。林先生作品的特质我1987年那篇论文谈论林先生的作品只及于《午后书房》,那时我认为林先生的散文已到成熟的地步。

在论文里,我以中文系的写作方式分析林先生作品的内涵、表现方法,其中有些观点有必要在这里重谈,但稍微换个角度,以下从三方面析述: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二是作品的抒情性;三是作品的记叙性。

林先生基本上已形成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即一贯的铺陈反复、细腻翔实、严谨经营。她的写作如其为人之精致,并如实呈现她的体悟感怀。我个人认为,除去个人的才情外,林先生的写作渊源有二:一是与古典学术涵养有关,林先生研究的是六朝文学,而六朝文学即是繁缛精致而漂亮的,林先生作品的第一个渊源当来自太康文学一系。

二是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的表现基本上是反复铺陈、巨细靡遗。这两点应是影响林先生散文写作的关键。至于林先生作品的整体美学风度,我以为“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二语殆可概略形容。

最后,要强调的是,林先生虽已突破了现代散文的体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统,也仍是近年来逐渐少见的纯散文——这一点非常值得后起之秀深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