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女作家王华以作品《家园》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文学沙龙的聚会,王华没有感到创作道路的孤独。“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都从乡下赶到县城来参加沙龙活动。我们的沙龙长王晓龙,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正好领导的又是一群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沙龙活动都很有意思。
”2000年,王华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晓》在《山花》杂志上发表。《春晓》是描述乡村教师的故事,而当时的王华正是一名乡村教师。“我承认,《春晓》有我自己的影子。”
尝试了小说写作的王华,发现自己更适合小说创作,而非诗歌。
“我觉得小说里有人物和故事,非常饱满,而诗歌是高浓缩的写作方式,承载力达不到我的创作需求。”
于是,王华大胆地尝试用小说的形式来承载她丰富的想象力。在《雪豆》中,为了烘托小说的主题氛围,王华虚构主人公雪豆养了一群猫。
“猫是很有巫性和神性的动物,雪豆养的那群猫给桥溪庄渲染出一种神秘而低沉的调子。”
《家园》是王华随后创作的又一部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的长篇小说。小说的灵感来源于王华采风时看到的一个布衣村寨,因为当地要修水电站,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将被淹没,村民们也将搬迁到其它地方。
对于这种“世外桃源”的逝去,王华内心有着深深的惆怅和无奈。于是,她以这个村寨为原型,创作了《家园》。
为了突出村庄里的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现代文明而手足无措,王华采用荒诞的调子来写《家园》。
在《家园》里,她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出“曹操干尸”,使其成为移民村庄一个所谓的“旅游资源”,强化了这个新生村落的荒诞性和淳朴移民的不知所措。
固守自己的女作家
1968年,王华出生在正安县三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虽说我是仡佬族,但在很小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别。后来,人家听说我是仡佬族作家,总是问我有关仡佬族的问题,我却答不上来,总觉得很不好意思。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追溯民族根的欲望。”
王华的作品之一《傩赐》,就是王华“寻根”的成果之一。“那描述的是一个傩神赏赐的村庄,这是我作品中带着浓重仡佬族符号的作品。
”
“我的创作,将固守在我的故土和我的民族。”虽然王华现在已到贵阳工作,但提到新作品,她是一定要回去采风的。“下部作品,我准备写写老家道真,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描述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期间,一个地主家族和一个土匪家族不同的命运变化。
”
采访闲暇时,记者问王华:“好多作家都有熬夜创作的习惯,你呢?”王华笑着答道:“我从不熬夜,也没有抽烟和喝茶的习惯,我的生活习惯就和平常老百姓一样。”据说,这位女作家的最佳创作时间是下午六点到十点半,每到晚上十点半,王华一定会准时准点地关上电脑,不“贪念”哪怕一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