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张籍广为流传的诗词有哪些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籍是哪个朝代的张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呢?张籍所处的时代是唐朝,他是唐朝著名诗人,字文昌,是和州乌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汉族

张籍是哪个朝代的

张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呢?张籍所处的时代是唐朝,他是唐朝著名诗人,字文昌,是和州乌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汉族人,他先世移居到和州,所以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称为“张司业”、“张水部”,张籍是韩门的大弟子,他的乐府诗是与王建并列,张籍的著名诗篇有《秋思》、《塞下曲》等。

张籍像

据马贽的《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经因为迷恋上杜甫的诗,于是张籍就将杜甫著名的诗一首首烧掉,然后将烧完后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有一天张籍的朋友来看他,正巧碰上张籍在吃纸灰,于是就问他,张籍说:“因为我吃了杜甫的诗以后,我也能像杜甫一样写出好诗了!”他的朋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

张籍的乐府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十分善于概括事物的对立面,在一篇或者多篇中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且又十分善用素描的手法,细致真挚的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张籍更多的是以“即事名篇”的新乐府为载体,有时也能够沿用旧题来创作出新的韵味。通俗易懂同时又含蓄峭炼的语言能够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的明朗,常常能够入口为诗。张籍还想着意提炼结语,是其达到一种言外的批判和讽刺的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乏藻饰,不加以雕饰,在平易流畅的语言中能够看见他其中的深挚的感情,对晚唐时期的五律有较大的影响。

张籍的故事

张籍是唐朝乐府诗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和另一位诗人王建一起被后世称为“张王乐府”,可见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之高。张籍的乐府诗,善于概括事物完全对立的两面,并在一篇或者数篇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此外,他还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对各种人物的形象刻画地非常细腻真实。张籍的乐府诗对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张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原因,我们通过一个关于张籍的故事来了解一下。

张籍介绍

这个故事来自唐代学者冯贽的著作《云仙散录》中。这个故事是这样记载的:话说诗人张籍十分喜欢被誉为“诗圣”的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他对杜甫的迷恋甚至已经到了令人疯狂的地步。他曾经把杜甫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写在纸上,然后把他们一起放进火中烧掉,把烧完的纸灰用拿出了,拌上蜂蜜,每天早上都要吃上三勺才够。一次,张籍的一位朋友来到他家拜访他,当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吃的时候,大感疑惑,张籍莫非已经精神失常了?于是赶紧问他在干什么,张籍对此不以为然,他哈哈大笑着回答,自己是在吃杜甫的诗。这位朋友还是觉得一头雾水,为什么要吃杜甫的诗呢?张籍看出了朋友的疑问,对他说道,自己吃了杜甫的诗,或许就可以像杜甫一样写出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好诗了。这位朋友虽然还是不太理解张籍吃杜甫的诗这种行为,但是他看到张籍一副大笑的表情,自己也就跟着他大笑起来了。

这就是有关张籍的故事中一个十分有趣的典故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了健康考虑,还是不要学张籍的做法了。

张籍的诗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是他先世移居和州,所以说张籍是和州乌江人。张籍是韩门的大弟子,他的乐府诗是与王建齐名的,被称为“张王乐府”。张籍的诗在后世都被流传,其中他的《秋思》更是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那么张籍的诗有哪些呢?

张籍

张籍的《秋思》,是他所有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秋思》这首诗是一首乡愁诗,通过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先后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想之情。寥寥几字,但细细读来就能感受到它其中的无穷意味。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真实有贴切的表达了游子对亲人和家乡的的思念之情。

《猛虎行》是张籍的另一首诗。这首诗赞美了游子的洁身自好,不作非礼之事。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正直的志士,诗中所显示出的苦闷和彷徨的基调是诗人真情袒露,诗中所表现出的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古诗,这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诗人用牧童的口吻来写的。唐朝从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所以诗人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人民对官府的畏惧和对抗的心情。这首诗前八句都在描绘牧场的背景、放牛人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但这都不是主题,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正主题,用意十分的明快而且深刻。

牧童词张籍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古诗,是以牧童的口吻来写的。唐朝自从安史乱后,潘镇割据,内战不停的继续,而这首诗就表达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怕和对抗心理。

《牧童词》 张籍

诗是意思是这样的:因为村子四周都部署周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要将它远远的赶走,放入陂中。沿着河岸,泉水清澈,真的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所以放到这里的牛多这呢!牛自由自在的独自在吃草、喝水,而放牛郎也何尝不想要上山坡跟其他放牛的人玩一会。但是讨厌的鸟一直在天空旋转。它们饿了,就想要飞刀牛背上去啄虮虱,所以怎么能不管呢。半坡上的草有很多,牛都是散行的,小白牛时常还会向着芦苇丛中鸣叫。这鸣叫声不会是向寻找触角的对象发出信号吧,它们动用自己的的长鞭来发出响声。那边放牛的人卷着叶子吹起来,这边也学着样做起来,是在相互应和。

全诗一共十句话,这是一幅绝妙的放牛图,前八句都是形象的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和牧童的心理,但是诗的主题并不是这个。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到最后两句,就如同信手拈来,用笔十分的自然;同时用轻松调侃写出了尖锐的讽刺,使用意十分深刻。整首诗的诗歌语言朴直,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