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二十八:三窟唐龛藏身于吴家镇佛祖岩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佛祖岩,也叫佛子岩,位于涪城区吴家镇孔雀村六组麻柳林附近,搭64路车到三清观村委站下,步行近20分钟可到.也可64.63路到吴家中心村下,经孔雀村五组圣佛寺遗址一直沿公前行路约1个小时,公路尽,上满山翠柏不见寺的麻柳林,黄土公路分叉左走到佛祖岩.佛祖岩的古迹以三窟唐龛四十六个造像最为有价值,另外清代题刻和石碑也有一定的见证作用.二.大善士捐重金,佛祖岩得新生现在我们看到的佛祖岩大殿为七开间砖混单檐歇山式,高大雄伟,红柱单人可抱.此寺庙在2008年地震中颓废,于2012年耗资27.8万元(其中大殿

佛祖岩,也叫佛子岩,位于涪城区吴家镇孔雀村六组麻柳林附近,搭64路车到三清观村委站下,步行近20分钟可到。也可64、63路到吴家中心村下,经孔雀村五组圣佛寺遗址一直沿公前行路约1个小时,公路尽,上满山翠柏不见寺的麻柳林,黄土公路分叉左走到佛祖岩。佛祖岩的古迹以三窟唐龛四十六个造像最为有价值,另外清代题刻和石碑也有一定的见证作用。二.大善士捐重金,佛祖岩得新生

现在我们看到的佛祖岩大殿为七开间砖混单檐歇山式,高大雄伟,红柱单人可抱。此寺庙在2008年地震中颓废,于2012年耗资27.8万元(其中大殿20万元,配套7万8千元,现尚欠5.6万元外债)二次重建开放。

这么大的开支,是如何筹集的呢?本次由郭姓人士捐资20余万元重建,新庙碑对此做了见证:《佛祖岩二次重建》,该寺庙于壬辰年庚戌月二十日开始二次重建,大善者郭光明及妻子刘玉英、儿子郭明滔、儿媳钱洋、孙女郭诗涵全家出巨资二十多万元投入本寺重修,真是功德无量,流传后世。承建人有捐善款:粟年明400元、谢深海400元、周成春400元、王明祖400元、谢深奉400元。壬辰年癸丑月十六日立。

大殿正门上方有汉白玉雕刻“佛祖岩”三字。大殿前墙没上顶,当风雨大作之时,殿内风也大,使油灯,花瓶容易倾倒。庙堂前一棵大树,啄木鸟自下而上啄九洞,很有意思。三.现代四龛二十九造像,反映摩崖造像的衰微趋势

大殿右侧有一身形矫健的石狮,可惜石铃损半,口内宝珠已失。

进大殿内,发现大殿后壁贯通巨石,巨石从左至右排开八龛摩崖造像。左边四龛为现代造像,右边四龛为唐代等摩崖造像。

左一龛21个造像分布于273*132厘米区域,正位为白衣观音造像,观音高131厘米,宽68厘米,坐莲台,衣裙通体白色,做合掌印,桃形头光。左立绿衣童女,右红衣童子,高约68厘米。龛左右两边分列红衣十八罗汉,大体分布在约60*130的卷云图案区域里,有的合掌,有的背手,有的托腮,有的持龙耍虎,袖手罗汉最多。

左二龛为坐虎药王菩萨。龛窟165*180厘米标准。黄虎伏趴,前后142厘米长,药王坐黄虎,像高140厘米,衣帽明代打扮,着蓝色官服,戴黑色官帽,头光黄色圆形,外围有火焰。左右侍像66厘米高,头光与药王相似。

左三窟为骑青牛的太上老君。龛窟200*173厘米大小,老君黄袍,持拂尘,须发皆白,桃形头光,138*172厘米尺寸。青牛侍者(?)着红色衣甲,似兵勇。

以上三龛造像看起来特别粗糙,不像古物,请教73岁的郭兴弟大爷。郭大爷说:“这三龛造像是2008年地震前弄的,具体那一年记不清楚了,当时请三台塑匠来做,塑匠先用电锯分块开石,然后用崭子慢慢崭出来,三龛一共用了4900元。”

左三龛结束后,岩石退后约2米,转折处为左四龛,有162*162厘米大小,龛窟内分列三个坐像送子观音,各高1米,分别着绿、红、黄衣,均有船型头光,外圈火焰。观音慈眉善目,左右抱婴孩,中间手持白帕中有一方物。此龛造像比左三龛造像略微好些,但仍然是粗线条造像,表情也不生动。年代与前三龛同期或略早。

这四龛二十九躯造像,偏世俗化,粗糙僵硬,甚至比例不协调,但还是让佛祖岩的造像有了承前启后的发展,同时反映了当今宗教信仰群体萎缩,民间宗教发展经济来源拮据的现实。四.佛祖岩的“四佛同龛”唐代造像

四龛摩崖造像依次分列于天然山岩之上,其中三龛已经被专业人士鉴定为唐代遗留。左一龛为四佛同龛,郭大爷把这四佛都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周围有十八罗汉像。整个龛窟210*83厘米,四像通高80厘米,其中像净高43厘米,座高23厘米,均分为佛座、佛像和背光三部分。

四像底座为束腰多边形须弥座,无花纹,上又置圆形莲台,双层莲瓣为浅浮雕,线条流畅。四佛像结跏趺坐于台上,禅衣鎏金,有与坐同宽的船形线刻背光,内层平涂红色,无花纹,外层火焰纹雕刻生动流畅,显得火势熊熊。

四佛神态衣装手势各不相同。左一佛像头略前倾,比其余几像略矮,耳略小,眼更大,面部更丰满,颈部更肥硕、肩胸更圆阔。奇怪的是头上无螺形肉髻,像施禅定印,着通肩斜襟袈裟,头手有修补。其余三像姿态更加挺拔,身体略高略瘦,颈略长,神态安详,眼睛均微睁,均有螺形肉髻,眉间均有红色白毫。

着下垂通肩袒胸大衣,里面束腰,袒胸成U形。左二佛像面带微笑,偏瘦,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大衣左角揽右腰;左三像耳最为肥大,施合掌印,大衣两边均分;左四像眼微睁,右手扶膝,左手举胸前施说法印,大衣右角揽左腰。

四佛周围的十八罗汉造像,六像列两侧,每两佛中间又两像。,两像偏袒袈裟,一像通肩袒胸袈裟,其余通肩斜襟袈裟(?),袈裟红色,右肩斜襟黄色。十八罗汉整体保存较好,雕刻也到位,受看。

此龛22躯造像,弥足珍贵,但是也留遗憾:左边第一尊佛没肉螺髻(佛的标志),四佛头手都遭过破坏,修补得比较粗糙,使唐韵有失。五.佛祖岩里清代弥勒造像已经不在庙中

四龛里左二龛为弥勒造像,龛窟143*100厘米大小,像76*90厘米大小。

弥勒佛坐单层上仰莲台,左手拿布袋,右手持佛珠,袒胸露乳,笑容可掬。信士为其挂红进香献果,到访者见之,易唤起平和心境。

此像在2007年时,由专业人士根据风格和咸丰九年碑文等,鉴定为清代咸丰年间乡人捐修的造像。我发现此龛更像一个“补龛”,弥勒造像似乎是后来安放进龛窟里的。我想到在破四旧中,三个唐龛造像均有破坏,为何此弥勒造像独善其身?心下有疑问,求教于郭大爷。

郭大爷介绍,“原来的弥勒佛已经被盗了,盗贼用钢钎、崭子等工具盗走了弥勒佛,有人还说过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现在的弥勒佛是从外地请回来的。”六.佛祖岩的唐代“三观音”实为唐代“三大士窟”

乾隆五十四年题刻,咸丰七年和咸丰九年的碑文显示,佛祖岩创自大唐贞观年间,时修观音三尊,佛五尊。左三龛正好就是碑文中记载的“观音三尊”。

经过测量,三大士窟为180*86厘米标准,一龛七像,三个主像分别是观音、普贤和文殊。三位菩萨造像分须弥座、菩萨像和背光头光三部分,分别通高69厘米,像净高46厘米。

须弥座均为束腰底座,上部仰式莲台,下部为各自坐骑:观音金龙盘旋飞舞,普贤白象温顺可爱、文殊青狮似欲怒吼。观音坐骑(不是龙)在世俗化里,有金龙出现,此龙龙角未分叉,眼睛小,有灵动之感,应为早期早像吧。

三大士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均丰胸厚肩,着下垂式通肩敞胸大衣,衣纹较为厚重,无珠串璎珞等装饰,文殊普贤的裙摆似荷叶下覆。三大士金冠束发,乌髻圆蓬高耸,修补过后的面像,观音最为圆润,各像曲眉似弯月,眉间饰白毫,耳肥大无装饰。

三大士双手手腕戴金圈,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施说法印(?)。观音莲座左右各生一莲台,童女居左,双手奉物,衣带飞舞,童子居右,双手合十,红带亦舞。普贤、文殊各持如意,普贤有韦陀护法,文殊侍者双手合十,双臂架笔侍立,慧剑变朱笔,又与世俗近了些。七躯造像头手等处有破坏,修补比较粗糙。

三大士后面的头光、背光和背景均为在线刻基础上平涂色彩,风格较为统一。头光圆形,背光方形,两者在颈部相连,内层大小接近于造像,中层是较宽的黄色描边,外层为火焰纹,火焰之外是祥云缭绕。

如果佛祖岩的唐代三观音不是这三尊菩萨,那会不会是这三大士龛里的观音和佛祖说法龛窟里的两个菩萨呢?七.华丽唐龛最富情景:天龙八部随二弟子二菩萨听佛说法

最后一龛造像,整体有92*87厘米大小,其中龛窟内56*66厘米大小,造像十七。

此龛最为华丽,也最有情景性。龛窟之外,火焰熊熊,龛内主像释迦佛正襟危坐方形高座,桃形头光,肉髻高耸,耳坠垂肩,面容圆润,安稳沉静,着通肩袈裟,里面穿斜襟,衣饰在胸口呈V形,双手残,双脚各踩鼓形莲台。

释迦佛似在说法,佛两侧侍立迦叶、阿难两弟子,两弟子各有圆形头光,通肩袈裟,内衣一斜纹,一横纹。

再两侧分立文殊普贤(?)二菩萨,二菩萨造型不再似其它龛中的那样正襟站立,衣着朴实,而是腰部微曲,略显动感地站立在束腰莲台之上。文殊普贤装束也堪称华丽,高耸发髻,金冠盖顶,金饰下坠,脸庞圆润饱满,双坠垂肩,头后有桃形头光;双层圆领通肩华丽衣衫,至腰处结缚,束法时尚,下身裙裾纹路也富有动感。珠串璎珞从其双肩到双脚绕一大圈,更显华贵。

佛说法时,天龙八部常来听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之后,是天龙八部(也叫八天神,个见)听法造像。天龙八部左右各有四像,各以其头像代表,倒也很有特点。他们头大脸圆,表情自然生动,一尊恶龙头上舞,一尊凶虎欲吞头,一尊头长金刚钻,一尊掷金为哪般……头顶恶龙的为八天神之首,居佛祖左边。

最为奇特的是有一尊“三头六面”天神,此天神应该就是阿修罗,此天神三张脸中正中的脸是慈悲相,其余二张一为恶相,一为笑面。此像在2007年已经被专业人士赵隆平认为在四川省内“极为罕见”。

佛说法时,也吸引了护法的麒麟。龛外两侧有麒麟雕像,其身姿向外守卫着佛龛之时,佛法似乎吸引了它们,两麒麟蹲坐回首,翘尾举肢。

而龛窟下面的情景又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佛说法的情景。龛下为鱼化龙“唐香供”(?),香炉雕刻造型优美,线条细腻流畅,很是精美。香炉两旁,两个光头人赤裸上身,欢快地边跳变舞,奔向佛前的香炉,两人回头挥手招呼着两位进贡的人,一人似供瓜,一人似供禽。

八.两龛清代摩崖石刻及三通清碑

佛祖岩岩石右下角,有两龛清代摩崖题刻。一方落款时间为乾隆五十四年,312*57厘米标准,一方落款为同治元年,97*35厘米标准。两方石刻均较模糊,现场能辨认个大概。乾隆年间题刻周围是各种祥瑞花纹,题刻内容揭示了佛祖岩创自唐代贞观年间。内容如下:囗囗(盖阖?)佛祖岩囗自贞观,/亦越有年,人但习囗囗,/察今岁大显神通,凡囗生灵,罔不庇庥,爰是募/化众姓,辉耀金身,则圣/威日囗矣。

统领会首:郭志仁、孙仕龙、杨仕鼎。石匠庞仕青(?)、庞仕才。囗囗周儒、熊约(?)鸠、王仁刚(?)、熊正明、尹囗禄、刘世明、王之连、黄囗囗、王囗囗、陈万囗、魏福贵、阴囗、郭囗义、李用、孙仕孝、熊尚禄、熊尚璠、熊尚缓、李国木、李国祥、王中有,谭必科、赵天德、赵囗禄、赵囗福、王之选、王安中、李在廷、肖端淑、孙国至、熊昌茉(?)、安先礼、田元卯(?)、谭囗囗、安囗容、纪仕安、文仁囗……以上一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八日谷旦。

佛祖岩门房外还有三通清碑。左一同治八年十二月,85*183厘米,左二咸丰九年四月,88*165厘米,左三咸丰七年四月,正烦皆有字,92*193厘米。

咸丰九年清碑内容:囗囗佛之一教,起于西域中国未闻,具化迨汉永平定鼎天竺像……年矣。如我佛祖岩,创自大唐太宗贞观年间,至于今千有余载,可谓世远……诸善长敬修观音三尊,诸佛五尊,独留古洞空遗。故我等修弥勒一尊,……合龛(?)又建土地一祠,而今功成告竣,特将捐资姓名列于左:首事杨才芝、黄万斌;监生解正学、监生孙正朝……(略)。

大清咸丰九年四月初八。(2007年专业人士赵隆平鉴定:碑文显示:佛祖岩创自大唐贞观年间,时修观音三尊、佛五尊,独留古洞空遗,故我等修弥勒一尊,落款为清咸丰九年四月初八。多数造像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无损,当属唐代佛教摩崖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咸丰七年清碑内容:且自白马驮经而佛教起,天竺得像而法传。凡上而君公,下而庸民,囗囗敬而尊崇之,是佛之有功于世道人心也久矣。如我佛祖岩,创自贞观,远千有余年,非古迹欤?然石壁内虽有佛像一尊,奈雕镂不工,犹为憾事。故我等捐资济美,而今功成告竣,特将金石捐资著出以垂不朽云。……大清咸丰七年四月……。九.圣佛寺请来的四尊石菩萨

四尊菩萨均来自吴家镇孔雀村五组的圣佛寺。明代圣佛寺因倾颓未复修,故四菩萨寄佛祖岩崖下。一菩萨位于唐龛旁边,头身断裂,水泥相接。聚在一起的还有三尊大小相近的石材菩萨,大小相近,47*114大小。其中两尊是一对未重妆的坐像菩萨,男像为三只眼,穿官服,右手扶膝,左手持上朝用的笏。

笏长至腋;女相为男像并排而坐,左手护膝,右手持扇与胸前。九天飞凰对此二像提出:没有可能性就是“前明冢宰李公”?“末座为财神,双手奉金。

立像白衣滴水观音,石材,54*170*34厘米大小,像粗糙,表情呆板,与现在摩崖造像同期,头顶弥勒佛龛,左手持拂尘,右手净瓶瓶口下倾倒水。

南海观音像,结跏趺坐于莲台,54*105厘米大小,左手持净瓶,右手弹施圣水。心形耳环。可能为现代乡野地带比较好的塑像。

孔子先师,泥塑,60*128厘米大小,左手残,塑造得比较好。

财神,泥塑,坐像,右手扬鞭,左手予元宝,110*156厘米大小。

另有现代牛王菩萨,猪瘟菩萨妮塑像等。

小结:佛祖岩有三窟唐代摩崖,共46躯(22+7+17)人物造像。所有造像都施以重妆,大多都曾遭受过一定程度的破坏,修补较为粗糙。据碑文和题刻,三窟可能都为唐代,但是风格还有一定的差别,雕刻也不似绵阳碧水寺和梓潼卧龙山千佛崖那样的精美和大气,唐韵略显不足。

佛祖岩现在摩崖造像是乡野地带现在雕刻水平的实际反映。佛祖岩现有的菩萨塑像,石雕占大部分,泥塑占少部分,其中孔子先师和南海观音塑像较好,圣佛寺的四尊石菩萨具有一定价值,可惜有一定的损坏。

另有清代摩崖题刻两方,清碑三通和古时遗留物件两件,无损坏。 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治八年清碑内容待考,同治元年摩崖题刻内容待考,咸丰九年清碑内容需进一步核实,三窟唐龛需进一步落实,观音造像是哪三尊需进一步落实,圣佛寺那对男女塑像是否是“前明冢宰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