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刘志彪:关键在于分工合作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刘志彪
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是一种通过提高自身和周边城市城市化水平,改善和增强武汉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最终将武汉建成“经济增长极”概念上的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战略。
为此我建议:第一,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向东和向南。眼睛向东和向南体现着一种蔚蓝的海洋经济、发达的西方经济和开放经济,它意味着武汉城市圈的开放性和与发达经济的接轨,意味着通过发达的网络和运输体系的建设(航空港、长江水运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等),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意味着武汉城市圈将有可能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淘金中西部的“桥头堡”和“据点”。
未来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化战略中,最需要避免的是那种“内陆”意识、自力更生和内向经济循环的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发展意识一旦演化为战略措施,就会使大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成为一种脱离经济全球化的“孤岛经济”。
第二,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要注意发挥以武汉为龙头、为中心的作用,第一步围绕武汉为半径的50公里-100公里内,发展武汉近郊卫星城市,目标是让这些卫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位于沪宁线的某些城市的水平,在最近若干年内使武汉市辖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最终建成半径为300公里左右包括湘鄂赣三省主要城市在内的长江中游城市圈。
第三,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应当主要着眼于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通勤能力和可达性,以“一小时左右的生活圈”和“二小时左右的通勤圈”为标准高水准地建设基础设施。为此首位城市与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发展配置格局,可以用组团式模式来规划,核心城市是武汉市区,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市都是分别独立发展的组团区,它们与武汉的联系可以用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连接起来,高速公路的沿线可以配置各类制造加工企业和开发区,特别要注意在高速公路的沿线用密集的绿化带隔离。
第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应注意要把武汉市区建设成为生产性服务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地区,而把广大的周边地区建设成为承接国内外制造业投资和转移加工地区。我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总体上不够发达但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
这是外商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制造业布置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前一选择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同时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后一选择可以在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良劳动力和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优势,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周边地区融入武汉城市圈,就是要利用武汉今后可能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发达的优势,充分吸收到更多的国内外制造业投资者来湖北投资。由于湖北也具有众多的次级中心城市和广阔的经济腹地,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十分良好的条件和背景。
如果湖北能够在生产性服务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集聚和扩散中心,并带动其周边地区国内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和制造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