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 97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
需要 社会上所有人都渴望获得尊重。这种需要分为两类,一方面是自尊,即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是他尊,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要求有名誉和威望、赏识、高度评价等。
尊敬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自信,如若受挫,便会产生自卑情绪。自我实现需要 “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马斯洛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画家必须画画,音乐家必须演奏。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是需要层级中最高的层次。
自我实现并非为所欲为,它是让一支玫瑰花成为更加怒放盛开的玫瑰,却不是将玫瑰变成百合。它让人能够展现他的内在本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健康,更加充实。简单讲,就是使人们成为他自己。 在所有的需要中,总有一些需要更为紧迫和严重,应优先解决。
这种优势层次顺序中最紧要的是来自物质,然后是安全的需要,随后是归属、爱、关怀、尊重,最后是个体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自我实现。不管哪一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相应的病态。
需要层次论的动机理论,具有自己的方法论和重心。如果不把握这些重心,就有可能产生曲解。马斯洛强调,理解需要层次论,要注意以下三点。 (1)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人为对象,重视健康动机的研究。
在马斯洛之前,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主要是以精神病人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而马斯洛在进行心理治疗,接受精神分析以及研究人格时,却发现原来的经典心理学理论已经捉襟见肘。
为了取得真正的科学结论,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把对象转到健康人的动机上,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白鼠,是常人而不是病人。在他看来,以建立在精神病人和动物基础上的理论,去解释普遍存在的健康人的问题,往往会带来错误的引导。
不研究动物,是因为随着物种进化,动物的各种需求状态已经发生变化。例如,对饥饿的需求不再强烈,但却更需求口味了。不研究精神病人,是因为了解精神病患者只能使我们获得使神经稳定的信息,却会丧失对人类更优秀品质的洞察。研究健康人,是希望找到推动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2)坚持整体动力论,阐明动机和环境以及动机和动机之间内在的整体
动力的关联。在这一点上,马斯洛继承了完形心理学的思路,他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因此受到需要驱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某个部分。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的所有器官都会觉得很饿,他整个人都需要食物,而不只是他的胃。
马斯洛还强调,分析人类动机必须考虑到环境与文化对有机体及其动机满足的影响,但同时又不可陷入纯粹的情景理论,还应看到有机体有其天生的内在结构,并且能主动创造心理环境等事实。 (3)动机理论的研究要摈弃文化的差异,直接对人类共有的基本目标或需要进行研究。
文化人类学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满足各种需求的方式虽有极大的文化差异,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或终极目标都是相当一致的,而且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要远远大于由于文化造成的差异性,因此马斯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人类的共同需求上。
另外,人类动机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与个人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些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基本需要的满足将无从谈起。
马斯洛认为这些条件有:言论自由、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行为、社会具备相应的自由、正义、诚实、公平及秩序等等。需要层级只有在具备这些先决条件下才能逐级得到满足,它们共同构成了基本需要的外部环境。
对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还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驱动我们的行为。一旦某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它就不能继续影响一个人的动机。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为了吃饱也许会不顾自尊,可当他丰衣足食的时候,面包就不能驱动他,他很可能会去追求更高级的目标。
(2)基本需要的固定程度。通常情况下,人的需要是按照五个层级逐步上升的,但也存在例外。马斯洛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对那些有天赋的人来说,其创造性的驱力要比其他决定因素更为重要;而对一个长期失业的人来说,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就会心满意足,因此他的抱负水平可能永远是压抑或低下的;心理变态的人,则会永远丧失爱与被爱的需要;当我们的某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后,常常会出现对这种需要的价值估计不足现象;我们有意识的感到的需要或愿望,与用行为表现出的优势需要,在层次上可能出现不同;一些拥有崇高理想的人可能会为了追逐理想而选择放弃生命等。
(3)相对满足的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