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的老婆 图文:陈竺 陈赛娟:比翼双飞的夫妻院士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荆楚网-楚天金报副刊 记者秦璇 实习生喻旭在这次中国科协年会上,每一位院士都是一颗明星,而当新任卫生部长陈竺院士和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出现时,这唯一一对参会的院士

荆楚网-楚天金报副刊 记者秦璇 实习生喻旭

在这次中国科协年会上,每一位院士都是一颗明星,而当新任卫生部长陈竺院士和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出现时,这唯一一对参会的院士夫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图为:陈竺


图为:陈赛娟


图为:两人共同科研的情景(资料图片)

他俩同样自学成材,师出同门,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二十余载,拥有共同的科研结晶。达到这种完美的结合,不仅仅靠缘分,更源自共同执着的追求。
陈竺:今年54岁,江苏镇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HUGO)成员。
今年6月,他被任命为国家卫生部部长。
陈赛娟: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中国唯一提名奖。
过去20年,陈赛娟和陈竺带领课题组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并找到了有效治疗方法,有可能使该类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从不足20%跃升到90%以上。


1994年以来,陈竺还参与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工作,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领导和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一个赤脚医生 一名纺织女工
自强不息同成名医弟子
1978年,我国恢复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


当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只收两名研究生。最后,从6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两名佼佼者,一个曾是赤脚医生,一个做过纺织女工——他俩就是陈竺和陈赛娟。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母亲许曼音都是国内内分泌界的顶尖专家。但在那个年代,陈竺的成才之路并不平坦。
1970年,16岁的陈竺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军中的一员,来到江西农村,一呆就是5年多。

但他没有荒废学业:每天做完农活,他就独自一人在房子里看书,常常就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同屋住了5个知青,他的蚊帐熏得最黑,有一次差点烧着。
为了学好英语,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朗读,总是见缝插针地找机会和其他知青用英语对话。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用英语给父母写信。父母英语水平较高,逐字逐句地修改好再给他寄回来——这种学英语的“笨”方法,他坚持了两年多。
1973年底开始,陈竺凭着自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

因表现突出,1975年,他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
1978年,陈竺来到王振义教授所在的上海瑞金医院进修。王振义教授惊喜地发现,这个小伙子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写的病历十分仔细、准确,字迹工整。

王振义教授要求其他学生“以后也要这样写”,并开始留意观察这个叫陈竺的年轻人。
不久,王振义教授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结果中专生陈竺果然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顺理成章地成为王振义教授的大弟子。


对于陈竺今天的成就,王振义教授早有预料,他如此评价这名弟子:“过人的天分、无比的勤奋,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的人才必然会有大的成就。


二弟子就是陈赛娟,她的专业分名列第二。她的自学之路不比陈竺轻松。
陈赛娟出生在上海石窟门弄堂里的一个工人家庭,一家7口人挤在一个仅30平方米左右的小宅院里。

“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是父母对陈赛娟的告诫。而正当陈赛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初中后,“文革”到来,她只能暂停学业,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了一名工人。
1972年,工厂有了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推荐爱读书的陈赛娟去。

选择有二:上海第二医学院,或上海外国语学院。陈赛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3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而当她真正面对病人,特别是白血病人祈求的目光时,她才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无能为力是多么悲哀。

她决心在血液病领域不断探索。当她报名考研时,离考试仅剩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了,但最终,她顺利考取。
对于二弟子,王振义也是相当地欣赏,他曾说:“赛娟不逊于陈竺,不远的将来,她肯定也会成为一名院士。


1981年,两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两人的爱情也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结为连理。
并肩出国深造 携手回国创业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报效祖国
1984年,两人的爱情结晶——儿子硕硕降生。

这个名字是因为夫妻俩都是硕士,爷爷特地起的。可就在这时,陈竺被选为“文革”后首批赴法外籍住院医生,以后又在法攻读博士。


1年多以后,陈赛娟也决定赴法与丈夫“并肩作战”。对于这个决定,陈赛娟说:“我一生中面临最大的考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飞机场!”要丢下不足2岁的儿子,陈赛娟的痛苦可以想象,但她又想到白血病儿童望着她的目光,作为一名医生却无能为力的内疚感更重了……
最终,她怀揣一本儿子的影集,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求学征程。


在法国共同生活的4年里,陈竺、陈赛娟两口子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公寓里——它是餐厅、厨房、卧室,也是书房,因为地上、桌上、床上,到处都是打开或未打开的书籍和资料。

一天三餐基本上就在医院的食堂解决,只有周末才到超市采购一番,改善伙食。


最初,由于课题设计上的问题,陈赛娟的研究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她决定冒险另辟蹊径。但由于导师不同意,她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陈竺的实验室里加班加点。那段时间,圣路易医院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的”。

甚至连实验大楼的大门钥匙,都由陈竺掌管了很久,因为他们来得太早,走得又太晚。陈赛娟的法国导师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随后的几年里,陈赛娟有关ph染色体的白血病研究发表了6篇论文,而陈竺在T细胞白血病研究中更是发表了系列文章。

他们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被法国同行誉为“具有突破性”。
1989年,已在白血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陈竺夫妇,决定放弃巴黎的优越条件,回国从头创建实验室。

在当时,国内的血液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还是一张“白纸”。
听到这个消息,老师们劝他们:“留下来,你们会有灿烂的前程;回国你们将一无所有。


但夫妇俩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他俩在各自的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写下的话是最好的回答。
陈竺写道:“之所以回国,不是因为我不爱法国,而是因为我更爱中国——献给我的祖国。


陈赛娟写道:“一无所有也要回到中国,原因很简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谨以此献给我的祖国。”
共同开创白血病治疗新法
事业伴侣齐头并进
1989年7月,怀抱着装有价值10万法郎的科研试剂的箱子,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回到祖国,回到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开始又一次创业——与导师王振义教授一起开创出中国自己的白血病治疗模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被公认为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化疗早期死亡率高,夫妇俩常常目睹,刚来的病人能蹦能走,一两个星期竟“走”了,太残酷了!夫妇俩决心找到那把治疗白血病的“钥匙”。


创业之艰苦超出了夫妇俩的想象。他们将一路上小心翼翼带回来的试剂存放在一台冰箱里,但一个星期后,冰箱出现故障,试剂全部报废。陈赛娟后来说:“那真是哭也哭不出来。”
在缺乏科研经费和信息交流的情况下,夫妇俩带着课题去美国进行科研合作,在美国实验室,他们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一天晚上11点钟,国际医学权威魏克斯曼教授度假回来路过实验室,发现陈赛娟夫妇还在做实验,大为感动,说;“你们真是劳动模范!

”他未能成功劝他们留在美国,最后决定提供资助,与陈赛娟夫妇在上海建一个实验室。
经过多年努力,陈竺、陈赛娟带领的课题组,成功解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并找到了用维甲酸(一种维生素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疗法。

形象地说,一般治疗白血病用的化疗方法,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大。而诱导分化疗法,就好比是改造教育“坏人”,使它成为“好人”。


为了解决诱导分化疗法的白血病人复发的问题,他们又将砒霜成功引进到对白血病的治疗当中。如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该类白血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不足20%跃升到90%以上。


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海瑞金医院在白血病患者的诊疗数量、生存率上都处于国际前列,不少外国人也来这里治白血病。
不同的岗位 共同的信念
院士夫妻永葆为国为民心
6月2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任命无党派人士陈竺为卫生部部长。


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以及之前陈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素质,是其成为这一人选的重要因素。


他认真严谨,常常要求学生们将实验室收拾干净。他对学生们说,一个乱七八糟的实验室绝对出不了一流的成果。他要求每一个青年人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他平易近人,经常一个人拎着包去法国出差,根本不在乎什么接待条件。


他风度翩翩,一派学者风范,与人谈话直入主题,说话的语气很儒雅,完全没有官腔。他忧国忧民,SARS结束后,他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低调的他曾表现出了少有的愤怒。


……
但这都是科学家身份的陈竺。“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而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就将成为陈竺从科学家到部长角色转变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而陈赛娟近年来也多了不少社会职务,全国十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她频频提交建议和议案,呼吁出台“公共场所禁烟”的全国性法规,将办公楼、餐厅等场所纳入到禁烟区范围,以有效减少“二手烟”的危害;由政府支付公立医院中医生的工资、奖金,彻底切断医生与创收的利益关系……她还呼吁多组织科普活动,把健康的生活方式传达给人们,从而远离癌症。


面对肩上越来越重的责任,这对伉俪仍将用他们的勤奋努力、相互扶持交出一张张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