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杨虎城嫡孙 张学良为何沉默寡言?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岁杪病愈,一个寒流初来的夜晚,在台北东区僻静的角落,遇见西安事变主角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一种历史与现实时空错置的复杂情绪,油然而生.二十年前,在北京采访杨虎城长子杨拯民(杨瀚的父亲),也是这种浓郁幽远的历史沧桑感.杨瀚送的见面礼,是一本沉甸厚重四十万言的<杨虎城大传>,原先,我以为杨瀚学历史,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本行学的是无线电,居然下苦功写下这么一本厚砖块似的大传,确实是一位克尽孝道的有心人.在台湾这座亚热带岛屿上,「去中」.「疑古」,成为最近二十年来主要的「流行趋势」.流风所及,「西安事变」这

岁杪病愈,一个寒流初来的夜晚,在台北东区僻静的角落,遇见西安事变主角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一种历史与现实时空错置的复杂情绪,油然而生。二十年前,在北京采访杨虎城长子杨拯民(杨瀚的父亲),也是这种浓郁幽远的历史沧桑感。杨瀚送的见面礼,是一本沉甸厚重四十万言的《杨虎城大传》,原先,我以为杨瀚学历史,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本行学的是无线电,居然下苦功写下这么一本厚砖块似的大传,确实是一位克尽孝道的有心人。

在台湾这座亚热带岛屿上,「去中」、「疑古」,成为最近二十年来主要的「流行趋势」。流风所及,「西安事变」这个中国词汇,已经很久不在传媒上出现,它最后一次被提起,应该是张学良将军二00一年十月去世的那一阵子。

之后,就再也不曾频繁出现在台湾的传媒上了。我们必须用最简单的字句,提醒台湾读者对「西安事变」的记忆──事件爆发那年,日本强占中国东北之后,又在中国长城内外的华北地区,点燃侵略战火,造成举国激愤。当时中国领导人蒋介石设定其大战略是「先安内,再攘外」,认为内部称兵作乱的中国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蒋介石的原句是「噬脐之患」),而侵略国土,屠我百姓的日本,只不过是「癣疥之患」。

执意要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时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蒋为司令)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继续剿共。

引起积极主张抗日的张、杨严重不满,遂借着蒋介石视察西安的机会,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事变终因蒋介石承诺抗日,停止剿共,并且由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而告终了。

但是,发动兵谏的张学良、杨虎城,则分别遭致软禁幽囚命运。经历八年抗战、五年国共内战,张学良被军统局移监台湾新竹,杨虎城则辗转从湖南、贵州移监四川重庆城郊渣滓洞。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七日,国共内战最后阶段,重庆解放前夕,保密局特务奉命将杨虎城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杨虎城死时年仅五十六岁。

和杨瀚见第三面,我问他写《杨虎城大传》的动机,杨瀚说,写这部传记的动力,还是从认识西安事变的整个历史出发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保密局的特务杀了杨虎城和家人、秘书八口人,这只是成全了杨虎城的英雄形象。探寻血腥记忆与凶杀真相,并不是杨瀚写作的原始动机。

真正想写这本书的由头,源于一九九九年,他头一次去夏威夷访谒张学良,一个与他爷爷一块策动那场惊天动地兵谏事变的主人公,曾经透过书信向父亲杨拯民题字「爱人如己」的张爷爷。

杨瀚带着女儿,远涉重洋,满怀愿景,专程去见祖父的故友,兵谏事变的共同发难者,杨瀚正要向张学良爷爷说明来意:「我是杨虎城孙子......」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才听见「杨虎城」三字,身上彷佛不由自主地起了一阵震颤,杨瀚当时想不透张学良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杨瀚说,让他很吃惊的是,按道理讲,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应该是「生死之交」,张学良被幽禁了那么多年,杨虎城最后被害,尽管相隔几十年来,两家始终维系书信来往,父亲杨拯民托人带过一些问候、礼品给张学良,张也题词「爱人如己」相赠,杨瀚又是杨家历来惟一见到张学良的人,令人不解的是,当张学良听到家人说杨虎城的孙子来见您了,身上明显有一阵震颤,态度上又是那么平淡,只不过口头上讲了两句话:「好!

谢谢!」杨瀚与张学良会面的地点,不是在张学良夏威夷的宅邸,而是在教堂。

见第二次面,是在张学良住处夏威夷希尔顿酒店的楼下,正好他的侄女儿用轮椅推着他到海边散步透透气。陪着他散了一段步,但是,张学良的亲人并未安排杨瀚进入家门。

「我当时去夏威夷的主要目的,是代表杨家的后人,带上我们的祝福和问候。」杨瀚说,他父亲对张学良的弟弟,以及侄子侄女,都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的从政治上、生活上去照顾他们。在夏威夷的海滩上,张学良沉默寡言,答话完全是被动式、引导式的说上一两句话「我当时是客人,又不好滔滔不绝逼着他表态讲话或者回忆,这都是不太礼貌的事」。

杨瀚表示,他与张学良一九九九年、二000年见过两面以后,二00一年张学良就过世了,见面的时候是张真正的晚年。论情说理,张学良应该和杨虎城是「生死之交」,两人合谋西安兵谏,做了那么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什么张学良见到故人之孙,竟是这般冷淡与无动于衷?张学良的平淡态度,令他无法理解。

旅居加拿大时,有一天,他在网络上搜寻到一篇杨天石教授写的文章,文章引据了张学良的说法,西安事变的主角是杨虎城,他越发觉得西安事变并不如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单纯。

一九九八年十月,杨瀚的父亲杨拯民悄然去世,近年来,杨瀚在整理父亲遗稿时,为核对史实,查阅了大量有关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的资料,这其间,杨瀚对他的祖父,有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因而起意写一本能反映杨虎城一生壮烈的传记。《杨虎城大传》在二00六年八月完稿,但是,杨瀚心情依旧沉重,他仍未停歇手边的工作。

《杨虎城大传》写作过程中,杨瀚同时在进行另一桩大事──他希望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能对他祖父的死,给个说法。杨瀚在《杨虎城大传》的后记中写道:「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已由独裁统治几十后沦为在野政党。

在世界进步的潮流中,它既为二二八事件向当年的受害者及家属认错道歉,也为当年在台湾被杀的中共地下党员寻找尸骨。难道不应该为一生信仰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而遭非法监禁多年,最后惨遭非法杀害的杨虎城平反昭雪吗?」

二00五年五月,杨瀚给国民党主席连战写了一封信,正式要求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杨瀚的信上写着:「一个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上将,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这样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岂有天理?岂能为党纪国法所容?.

..先生忆及西安城下防空洞的日子,当知我祖父在流离囚禁的途中,亦在一个一个的防空洞里,等待着黑夜过去。不幸,他最后听到了抗战的胜利声,却没有走出防空洞。一个爱国的冤魂,现在是该归队的时候了。...您应为杨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接信半年,连战和国民党都没作任何回音。二00五年十一月三日,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给杨瀚回了一封信,信上表示:「为纪念抗战胜及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本党特于中央党部举行历史文物图片展览,其中有一个张学良和 杨虎城将军的专柜,展出照片两张,历史文件六本,包括杨虎城将军出席本党五届一中全会的签到,及其陪同蒋委员长视察之照片,北京『中国新闻网』十月十八日及『中国新闻网』十月二十日对此有所报导。

杨虎城将军的签名与照片在本党中央公开展示,乃六十年来之首次,应系今年国共正式和解后的新发展。...」

杨瀚锲而不舍又在二00六年一月十九日,给当时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写了一封信,信上明确指出:「去年十一月,贵党张荣恭主任回信本人,通报了举办展览一事。对此,我回函张主任荣恭先生,对他表达的善意予以接受;感谢他与有关人士的努力;我希望中国国民党将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的事情做好做彻底(贵党应以文字形式对杨的爱国思想作出评价;对被非法长期监禁,遭到惨杀殃及子女的行为作出交代与道歉。)」

除了张荣恭回过杨瀚一封信,这些信函完全石沈大海。直到如今,马英九仍未回信给杨瀚。

杨瀚费尽苦心写作《杨虎城大传》,人们可以从杨瀚的字里行间,体认到他寻理尤重于寻兇的心境,令人不解的是,台湾的国民党可以为二二八受难者,既给予金钱赔偿,又连番由马英九口头道歉,而且每年二二八,每逢大小选举,国民党上下更是流露出各种悔忏言行,低声下气,但是,对手无寸铁的阶下囚杨虎城将军、家眷及秘书八口被惨杀事件,迄今惟一的善意表示,竟然只是「展出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文物图片专柜」,吝惜片纸只字之口头或书面道歉,这也难怪杨瀚在完成《杨虎城大传》之后,「心情依旧沉重」了。

试问,如果对待台湾二二八受难者,也是以「展出文物图片专柜」的方式,淡然处理,那些二二八受难者家属,会善罢干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