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红的前妻 李宁与陈义红:两个人和属于他们的年代
“像我这样你们称之为很霸气的人,如果没有他那样的老板,我们不会配合那么多年,也可以说,也因为是我,我们才搭挡了那么多年,才有了李宁和动向,我们双方应珍惜缘分。”
2007年9月,在动向上市前一个月有人问李宁,陈义红会成为你的敌人吗,李宁说,“我们商业上会有冲突,但我很确定,无论怎么发展,陈义红都不可能成为我的敌人。”
1988年,陈义红离开首都经贸大学正式下海。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冒险。陈自评说,那时候很好强,也很爱表现。其时,28岁的陈义红是最年轻的科长。当时做“下海”这个决定其实很难,但陈执拗地感觉他还是要走一条商业的路。
在最初两年里,可留存的记忆并不多。直到1991年,他遇到李宁,此前一年李宁公司刚刚创建,李宁正在筹划一个“能代表中国的体育品牌”。31岁的陈义红带领自己的原班人马投奔26岁的李宁。多年之后,李宁对陈义红曾有如下评价:有着敏锐的商业直觉,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真正的商人。
李宁的梦想加上陈义红的商业天分,造就了之后李宁公司的十年黄金发展期。然而,在李宁公司度过14年零9个月之后,陈义红最终选择了离开。关于原因,外界一度曾反复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为李宁公司始终无法进入10亿元俱乐部”。
200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宁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创业元老需要离开,并不是他起到阻碍作用,一个人在一个位子坐太长时间,对这个岗位没有好处;第二,一个成长型公司,本身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引进新的、更能符合企业发展阶段能力的人才,这就像一个孩子,在什么年纪吃什么东西做什么事。
陈义红坦言,“我知道我早晚都会离开。”就象当年他的直觉催促他下海一样,他心里始终回响着那个声音。陈义红认为自己身上一把手的感觉更强一些,他习惯了做决策,也喜欢做决策,对那些大的方向的把握,他相信自己的直觉,但他认为那又不单单是直觉,可能是一些模糊的东西,并没有想清楚,但他很清楚他想要什么。“老实说我的很多关键时刻,当时并没有想明白,但我知道我要的是它,那我就一定要努力,即使错了,我绝不会后悔。”
但深居简出的李宁更希望能用强大的制度、流程来推动李宁品牌前行,他觉得“连一双鞋子的颜色、一件衬衣的款式,都喜欢插手其中”的陈义红应该往后退一退了,但后者偏偏喜欢沉浸其中的乐趣。也正是这一点造就了动向和李宁的不同方向。
陈义红喜欢在欧洲古老的品牌店里流连,观察、感受时尚的脉动;喜欢那些冒险性、挑战他商业掌控力的创新体验;这与他钟爱的另一项冒险——在深夜里疯狂飙车有相同之处;他习惯抛弃陈规,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并出其不意地解决问题,这使他基本上不可能成为一个商业追随者。
这几乎符合我们对一个时尚品牌创造者的想象:激情,个性张扬,藐视常规,喜欢冒险,有一点点偏执。
“这里已经不再需要我了,我想要创业。”2001年陈义红对李宁说。李宁劝他,“你先不要出去,大家一起合作,起步台阶更高一点。”后来在动向上市前夕,李宁对媒体回忆说,“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也不会拦住他发展,就像当初也没有人拦住我发展,我会全力支持他。”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说起过这些,但我知道他希望能给我有一个很好的安排,他心里也在想这个事情。”2008年12月13日,在长富宫咖啡厅的一隅,陈义红娓娓道来。在接受采访的第二天他将飞赴日本,Phenix的整合有无数棘手的问题等待他处理。他们曾在一起创造的那些无数人试图进入、了解并探究的沸腾岁月在他心里似乎已渐渐淡去。
Kapppa来了。“正好有一个机会,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李宁说。
“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正好是一个机会。”陈义红说。
李宁请第三方审计公司评估Kappa的价格,并在2005年6月以861.4万元将其拥有的北京动向公司80%股权 (附带拥有的Kappa品牌独家代理权)转让给上海泰坦,陈义红成为Kappa的实际所有者。三年后,动向上市时,这个价格被外界指责“过于便宜”。
秦大中说,其实这个价格拿到外面去,根本没有人有兴趣买。陈义红说这是一个非常公正的价格,除了房子外他倾其所有完成了收购,“外面的人看到的都是风险,但我在里面,我知道那里面的机会。”
14年零9个月。
他有时候会用得意的又满是感慨的口吻提起这个数字。“我要感谢李宁,如果没有他给我那样的机会和平台,我也不会拥有今天这些经验。幸好遇见的是他,因为像我这样你们称之为很霸气的人,如果没有他那样的老板,我们也不会配合那么多年,也可以说,也因为是我,我们才搭挡了那么多年,才有了李宁和动向,我们双方应珍惜缘分。”
就在采访前的半个月,他们刚刚见过面。“我们见的频率也不是很高,但是可能对方的重要时刻另一个人都会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