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刘英烈士——写在刘英诞辰110周年之际
11月26日是革命烈士刘英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刘英是一位坚强共产主义战士,1942年在我市方岩马头山麓英勇就义。本文从战友、妻子、儿子等角度还原英雄有血有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的好儿子、好父亲、好邻居、好战友。刘英烈士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所践行的事迹,即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刘英,江西省瑞金市人,出生于1905年11月26日。明天是他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刘英是浙江地方史上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曾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即“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军挺进师政委、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中共闽浙临时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闽浙赣三省特派员等重要职务。
1942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顽固派抓捕,同年5月18日,在我市方岩马头山麓英勇就义,英年37岁。刘英,不仅是一位有着坚定革命信念、不屈斗争精神和高超斗争艺术的坚强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好青年、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邻居和好战友。
□ 徐杲
好 儿 子
刘英对父母十分孝顺,尽管他与父亲在性格上、思想上有一定差异。父亲出于旧社会的习俗,对他的管束很严,总要他尊尊卑卑,专心于家事和族中事务,不要太多管外面的事。但此时的刘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光荣、卖国可耻”的道理,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1927年八九月间,南昌起义军南下潮州途经瑞金。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以严肃的纪律、鲜明的形象得到了瑞金人民的热烈拥护,也对刘英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感召力。1929年2月9日,从井冈山下来向赣南进军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军长朱德和军党代表毛泽东率领下,在瑞金城北60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打了一个大胜仗。
3月14日,又在福建长汀取得长岭寨大捷。在这样的形势下,刘英再也忍耐不住了,便于3月的一天傍晚,刚办完母亲去世丧事就和邻村青年刘德连一起,毅然地奔赴长汀,参加了红军队伍,从此走上了将自己的一生与党,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道路。参军时他改名刘英,刘德连改名刘雄。
刘英参加红军,虽然没有告诉父亲,但父亲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行动。至1932年3月下旬,刘英已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四十四师政委,跟随毛泽东、朱德攻打赣州、东征漳州,随部队路过瑞金,驻扎地离家不到三里。父亲刘芳针听说儿子回来了,就去找刘英,希望儿子能抽空回家一趟,刘英却因军务在身不便离开。
刘芳针赶紧回到家中,杀了只鸡炖熟了,给刘英送去,可惜等送去时,刘英已率部队开拔了。刘英深深感到父母对他的疼爱,但他也深知自古以来,“忠孝不可两全”,只有自己更好地为国效力,为全中国劳动大众谋解放,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据刘英夫人丁魁梅《忆刘英同志》(原载东海杂志1959年第7期)记载,刘英曾说:“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忠于党和人民就无法孝于父母。
正由于我们要使千千万万的父母和孩子们将来能过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才起来革命。”尽管如此,在漫长异常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刘英还是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刘英于1940年11月19日写给岳母的信,信中说:“敬爱的母亲,好久没有写信给你了,真使我们想念至极!然而我们极不愿羡慕荣华而在追求真理……孩子,我们知道她是很顽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反对她的顽皮(当时刘英的女儿小英托岳母抚养),不过十分劳母亲日夜不断的费神,真使我们感激不尽!
严冬将至,一切的一切都恳求母亲自爱,琐碎事应多给佣人料理。奉上亲购的眼镜一副,照片一张,酒数瓶,未知母亲尚需什么?最后和你紧紧的握手并拥抱你多时,顺祝你永久健康并祝合家平安!”言语之间,充分表现出刘英对长辈的孝敬之心。
好 丈 夫
刘英的至爱是1938年初秋,受组织派遣调到省委工作的浙江天台姑娘丁魁梅。据丁魁梅同志生前回忆录记载:第一次见到刘英,当陪同的同志还来不及说出她是谁时,刘英早已叫出她的名字了,使她感到十分诧异。当时她看到刘英向同志们指示工作时,从原则到具体,从大事到小事都十分明确,具体而又周详,态度严正而坚决。
他要求同志们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周密的部署工作,从最坏的方面打算,向最好的方面去努力,这一切给丁魁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她感受到刘英是一个十分机智果断和坚强的人。
在随后的工作相处中刘英与丁魁梅共同战斗,互相照顾,逐渐产生了革命爱情。1939年10月16日,刘英与丁魁梅在温州举行了婚礼,结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刘英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像平常人一样,是个富有情感的好丈夫。从刘英现存给丁魁梅的几封信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如1939年1月3日,刘英给丁魁梅信中写道:“魁妹:元月念二日给我的快信于当月四号收到。
阅读后真使我快慰极了,特别是给我以往的一切挂念,从此打消无余。……在我每天十几小时工作之余,除阅读各地新闻外,唯可慰我心灵者,便是你的来信和照片!”1939年3月29日的信中写道:“魁……白天口不思念食,晚间没有合眼,精神似乎有点不爽,心似不断在跳跃,特别使我担心的,不知你是否旅途平安?……我已到达金华,不管精神和时间怎样的不许可,首先便要给你写这封平信,虽然此信一下子不会到达你的手里,但总抹杀不了我们彼此间的敬爱与热情。
”1940年6月27日写给丁魁梅的信中说:“我的挚爱的魁:……,在伟大的时代里,非经过长期艰难的锻炼与决心为吾人崇高理想去奋斗,是不会成为一个健全战士的。
我们的志向应该是: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更如此。
魁,你以为如何?”可见,刘英与丁魁梅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之上的。刘英的身上,既有人类共有的丰富的情感,又有坚定的信仰和革命意志,他是一位完全值得信赖的好丈夫。正如丁魁梅同志在《忆刘英同志》一文中所说:“刘英同志!
你的壮志已偿,你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已像巨人一样的站在东方,祖国在奋勇飞跃地前进着,孩子们在健康地成长着,一切都可告慰于你。安息吧,刘英同志!”刘英同志牺牲后,丁魁梅没有改嫁。
含辛茹苦把一对儿女拉扯大,很不容易。刘英夫妇的好战友邢子陶同志在《缅怀刘英》一文中对丁魁梅有很高的评价:“刘英夫人丁魁梅,我早就认识,是个很好的共产党员,1946年我在中共华中分局任组织部干部科长时,她和粟裕的夫人楚青都在我们干部科工作。
她带着的一儿一女还很小,需要照顾。在蒋介石正要重点进攻苏北根据地时,机关不断转移,她也带着儿女跟机关行动,条件很艰苦,但她都挺了下来。”
好 青 年
1905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三十),刘英(原名刘声沐),出生在江西省瑞金县城西南3里处的竹岗村(现属象湖镇)一户农民家中。竹岗地属岗板,地势略高而平缓。不大不小的村落掩映在簇簇黄竹之中,村子便有了“竹岗”的名号。
刘英父亲叫刘芳针,略通文墨,在村里有一定威望,能协理族中事务,为邻里族人排解纠纷,曾管理村中的祠堂多年。在这样的耕读家庭长大,刘英从小就秉承了农家子弟固有的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求知好学的品德。
他9岁在本村私塾读了两年书后,转入群德小学学习。刘英很聪颖,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十四五岁便能吟诗作对,曾在故居墙壁上题留一首自题诗,其中两句“夜静书为友,春深笔吐花”,反映了他以书为良师益友,夜以继日勤学苦读的精神,也可看出他的国学功底。
他喜欢国画,曾为竹岗本族众厅(祠堂)画过几幅壁画。这几幅壁画位于东西栋墙的上部,每幅壁画都设有长方形双线框,内容有“岁寒三友”、“虎啸山林”、“各类花鸟走兽”等。
画面十分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村里人都称“声沐是个多才多艺的好青年”。
据刘英的亲密战友邢子陶、张忍之等在《生而为英 死而为灵》一文中回忆:“刘英学习刻苦勤奋。他小时候曾读过6年小学,后因家贫辍学,从此他笃志自学,博览群书,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各种进步书刊。他之所以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就是与他刻苦自学、执著革命真理分不开的。”
好 父 亲
刘英与丁魁梅育有一女一子;刘英牺牲时,女儿刘小英才2岁,儿子是遗腹子,叫刘锡荣。1940年,浙江省委曾秘密从温州转移到丽水城郊的夏河村。刘英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为了便于掩护,丁魁梅曾一度将寄养在天台老家的女儿抱回身边。
刘英很爱女儿,常抱着她看了又看,亲了又亲,脸上泛出甜蜜的笑意。他深夜工作久了,会走过来看看女儿,就又有了精神。他对丁魁梅说:“我们有了革命的后代了,为了千千万万的后代,我必须坚持工作……,”于是,又伏案工作了。
但有个晚上,他抱着女儿思索了一阵,对妻子说:“女儿毕竟太小了,要哭要哄抱她,我们分散了精力,日子长了,对革命工作难免有影响,还是送回天台请岳母辛苦一些吧”。俩人沉默了片刻,刘英又愤愤而激动地说:“我很爱女儿,谁说共产党没有感情呢?共产党员是最有感情,最有理智的人!
只不过我们都把对亲人,对父母和子女的爱集中到对受苦受难的群众身上去罢了。我们不惜流血牺牲,都是为了千千万万受压迫剥削的人民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丁魁梅被刘英的这番道理所感动,为了革命,为了千千万万的亲人,决定骨肉分离,再次将女儿送到了天台外婆家。俗话说,大爱无疆,刘英夫妇当年送走心爱的女儿,说明他们慈祥善良,通情达理,以国事为重,而将对子女的厚爱深深埋在心灵深处的好父亲。
好 邻 居
中共浙江省委驻地在丽水夏河村期间,刘英装扮成一个避难的商人,化名“王志远”,大家叫他“王老板”。白天,他们装作没有什么事的人,出去散散步,给邻居生疮的孩子洗手、换药,并讲些故事。小孩淘气,邻居的大人打孩子,“王老板”会去劝解,夫妻吵架,“王老板”也去劝架。
有一次,邻居一个穷孩子,没有鞋子穿,脚板被刺破了,无钱医治,烂得不能走路。“王老板”知道后,就给他敷药,并在丽水城里用自己节约下来的生活费买了一双鞋子给他穿上。邻居孩子们身上生毒疮,在“王老板”治疗下,也一天天好起来。
地保长王玉坤的两个孩子也生疮,也是“王老板”治好的,王保长很高兴,在他的眼里“王老板”不仅是位开店的“阔老”,而且是位慷概大方、知书达礼、友善慈心的好心人。
邻居们都说“王老板”人好,称他为“先生”。王保长识字不多,平日有公文来,也恭恭敬敬地请“王老板”读给他听。
上司要苛捐杂税、派壮丁,也找“王老板”商量。日子一长,越来越相信“王老板”。不久,由称“王老板”改称“王先生“,最后还认起亲戚改称“王老板”为“小叔”了。
他哪里知道,这位通情达理,待人亲切的“王老板”竟是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曾任红军挺进师政委,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大名鼎鼎的刘英呢?不过,从刘英从事地下活动时对邻居们的友好行为和和善态度,也可看出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好作风!
好 战 友
刘英参加革命初期,曾任红四军军部会计、出纳股长。有一次,刘英在写一封家信时被毛泽东看见。毛泽东看他文笔不错,刚好军部缺少文秘人员,就把他调到军部当了文书。后来,刘英又下到连队,先后任连政委、营政委、团政委。1931年至1933年,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四十四师政委、第一军团第三师政委、第九军团红三师政委、红五军团第十四师政委。
1934年,中共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前夕,为保存革命武装力量,完成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1934年7月7日,党中央将红七军团(后与红十军团合并成立红十军团)组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先遣队早于红军主力长征3个月,提前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赣皖四省,以牵制大量敌军,掩护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刘英时任红七军团政治部主任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先遣队主力在江西怀玉山遭受七倍于己的敌军围攻而失利,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等军团领导人被俘(后牺牲),刘英、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
2月,中央决定,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
挺进师进入浙江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队伍逐渐发展壮大。1935年11月7日,成立了中共闽浙临时省委和省军区,由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1936年8月,通过浙南地下党组织,挺进师与中共中央恢复了联系。
自1937年起,根据中央的指示,刘英等人和临时省委其它领导人一起积极投入抗日统一战线的斗争。1939年7月,在平阳县马头岗和冠尖召开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刘英被选为省委书记。
同时,选举12人为参加党的“七大”正式代表,刘英任代表团团长。同年10月,刘英曾率浙江代表团到达皖南。后来因山西发生晋南事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遭破坏,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七大推迟举行。
11月,根据中央指示又返回浙江坚持斗争。194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东南分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中共华中局,刘英为华中局委员。7月7日,中共中央任命刘英为华中局特派员,负责指挥浙江、福建、江西三地工作,直到1942年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刘英在温州被捕。5月18日,刘英在永康方岩英勇就义。
刘英一生身经百战,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队指挥员,也是机智勇敢、爱兵如子、先人后己的好战友。据解放后曾任中共温州地委书记的龙跃同志在《高尚的阶级友谊》文中回忆:“1935年1月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突围时,刘英同志右手已经受伤,和战友们一起突围。
当大家冲向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从碉堡里向他们猛烈射击,在战士们前面,正好有道一丈多高的山坎挡住去路。龙跃第一次往上爬时,掉下来,子弹像雨点一样射来,十分危急。
第二次却一跃而上,回过头一看,原来是刘英用左手把他托上去的。龙跃想伸手拉刘英上去,他却向龙跃摇摇手,然后抓住一棵小树也一跃而上了。每当回忆此事,龙跃就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在那样紧急时刻,刘英不顾自己的伤痛,先照顾他人,后照顾自己,这种高尚的战友情谊,使龙跃终身难忘。
又据解放后曾任中共浙江、山东等省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著《革命的友谊》一文回忆:“1939年5月,谭启龙与严永洁结婚。1940年严永洁怀孕后,东南形势非常紧张,为安全起见,党组织考虑让严永洁跟王仪(李一氓同志的夫人)一起到丽水去生小孩。
当时浙江省委机关所在地设在丽水,严永洁跟王仪合租一间房子,生活比较艰苦。严永洁生下小孩后,因红汞过敏,晚上不能睡觉,得不到很好休息。刘英、丁魁梅夫妇得到消息后,不顾白色恐怖,冒着极大危险,秘密来到严永洁的住处,给她带去纱布、药品及营养品等。
由于当时党的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刘英是不轻易露面的,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他们的到来,给了严永洁极大的安慰,使她很受感动。
刘英说:我跟谭启龙是好朋友和好战友啊!你的身体不好,我当然要来看你,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我会尽力帮助你解决。刘英被捕后,组织上安排丁魁梅到上海,我帮她找好住处后,她生下儿子刘锡荣。期间我和严永洁给予她们力所能及的照顾。
5月18日刘英在永康方岩牺牲,我和严永洁悲痛万分,为我党失去一位优秀的领导人,我失去一位好战友感到痛惜。”在刘英身上,体现了党的高级干部对革命负责和对战友负责的高度一致。
1942年5月18日黎明前,刘英和战友中共衢属特委书记张贵卿两人同时被枪杀。当时有幸在农民程兆修和三天前被释放的狱友程绍庭的关照下,两位烈士的遗体得以埋葬在方岩山下青山拥翠的马头山麓,并种了两株刺柏为记。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两老协助浙江省慰问革命老区代表团四分团团长陶健同志寻找到了烈士忠骸,就地建墓安葬。改革开放十年后,永康市委和政府重新筹建刘英烈士陵园,并请刘英的老首长聂荣臻元帅为陵园题了字。
刘英的老战友粟裕大将为墓碑题了字。刘英儿子刘锡荣得知后,于1992年在给当时省委领导李泽民等同志及永康县委县政府的信中提议,陵园建设一定要简朴节约,对人民群众因拆迁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的补偿和恢复。同时明确表示,不仅和父亲一起就义的张贵卿烈士墓要建在与父亲墓并立的地方,而且几百位在永康牺牲的烈士墓都要迁入陵园内,让生前的战友永远相伴,安息在一起。
现刘英烈士陵园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过去我们宣传革命先烈,多数把他们描绘成是一些视死如归硬汉子的形象,但其实他们也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普通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对战友和群众无限关心照顾。刘英同志既是坚强的革命家,同时也是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的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邻居、好战友。从人性的角度看革命烈士,他们将会显得更可敬可亲,更高尚感人;更令后人信服和敬仰。
刘英烈士“以百姓心为我心”,是一位高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他身上集中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刘英烈士为了追求革命理想所践行的事迹,即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我们相信永康人民一定会在刘英烈士的精神激励下,对实现党的理想及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更加有信心,对坚持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战略部署、三严三实的要求,执行得更自觉、更彻底、更坚决。
后记:作者为永康市和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文中史料依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发行的《刘英纪念文集》(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于2002年纪念刘英牺牲60周年编)。本文完成后,承蒙胡德伟、黄建社及党史办等同志作了勘误和补正,市纪委有关领导为该文写作提供了很多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