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京都 二战时梁思成为何成为日本京都的“保护神”?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哲文用几十年前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此事:"按照先生(梁思成)的要求,我在一张日本地图上标出了奈良和京都两座古城.因为我从中国营造学社以前出版的<营造学

核心提示:哲文用几十年前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此事:“按照先生(梁思成)的要求,我在一张日本地图上标出了奈良和京都两座古城。因为我从中国营造学社以前出版的《营造学社会刊》上,曾经看到过介绍奈良、京都两座著名古都的文章,所以印象很深,记得当时这两座古都都是全部标出的。”

本文摘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06月06日 07 版,作者:王凯,原题:《罗哲文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几则旧事》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近日驾鹤西去。作为梁思成、林徽因和刘敦桢的嫡传弟子,中国营造学社无疑是罗哲文一生事业的起点。他是营造学社招收的最后一名工作人员,也是营造学社培养的最后一位古建筑专家,同时又是学社的重要见证者。

初入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家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私立学术团体,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即出自宋代土木建筑家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创始人为前北洋政要朱启钤。

学社成立后,朱启钤先后延聘了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受过系统建筑教育的年轻学人来学社工作,并将工作重点逐渐从文献研究转到田野实物调查上面。抗战爆发后,梁思成率领学社同仁匆匆撤离了陷入敌手的故都北平,先迁长沙、昆明,后又随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转移到四川宜宾李庄镇。从1940年底迁入到1946年离开,作为中国唯一的一家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在这座扬子江畔的蜀中古镇上坚持了整整六个年头。

罗哲文就是此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他们刚从昆明搬到李庄时,学社人手不够,需要有人处理抄写、绘图和整理文稿等日常事宜,于是便决定在当地招收一名练习生。许多年后,罗哲文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这个学社是当时中国惟一研究古建筑的机构,梁先生是负责人之一。当时营造学社刚搬到宜宾不久,向社会招考年轻人做练习生,我当时十六七岁,刚高中毕业,又爱好绘画,于是去应考,没想到在众多的考生中,仅录取了我一个。从此,我便一直跟随梁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当时罗哲文才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童心未泯,与营造学社的一帮小孩玩儿得热火朝天。对此,后来成为梁思成续弦夫人的林洙在其《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有这么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

罗哲文只有十几岁,还是稚气未尽的孩子,常常和梁从诫(梁思成之子)、刘叙杰(刘敦桢之子)三人趴在地上玩弹子。卢绳(中央大学进修生)看到后作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们:“早打珠,晚打珠,日日打珠,不读书。”并把这首诗抄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树上。……这些条子使整个小院活跃了起来,大家吃过晚饭都在那里休息闲谈。

林洙文中提到的卢绳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与同学叶仲玑来营造学社进修中国建筑。卢绳对中国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梁先生就鼓励罗哲文等年轻人向他学习。梁思成十分注重社会和文化在建筑学中的重要性,他曾经这样说过:“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对于先生的良苦用心,罗哲文几十年后仍记得清清楚楚:“在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一直鼓励大家学习古典文学和诗词,因为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

谙习古典诗词的卢绳的到来在营造学社掀起了一股学诗的热潮,梁、林两位先生让青年人都来拜卢绳为师学习。”

梁思成对待罗哲文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经常手把手地教他关于建筑绘图方面的一些技巧和经验,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的细节都一一向他耐心传授,使罗哲文初入营造学社就受到最规范的训练。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语。晚年后罗哲文忆起李庄生活的这些片段,仍然感慨不已:“他们很爱护年轻人,给我印象很深。我现在也是这样,想方设法帮助年轻人多学点东西。”

还有一件趣事不可不提,罗哲文那时叫罗自福,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字谐音。当时正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袖斯大林三人的名字在大后方无人不晓,于是人们便常常拿这事儿打趣他,叫他“罗总统”。

梁思成听说后对他说,现在中国伪的东西太多了,什么伪政府、伪主席、伪大学等等,我看你就不要再弄个伪总统了,还是改个名字,做个朴朴实实的绘图员吧。据说正是在梁思成建议下,他更名为罗哲文,其本名反倒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