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平书法班 徐悲鸿之子徐庆平谈徐悲鸿与留学法国
艺术中国: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在国家层面有非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到中法美术交流,不能不提到徐悲鸿先生,首先您能不能谈一下上世纪初徐悲鸿是怎样的背景赴法留学的?
徐庆平:我父亲1919年赴法国留学,出国之前他由蔡元培先生邀请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他当时尽管很年轻,但已经崭露头角、才华横溢,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问题提出了很成熟的见解。他提出了要改革、复兴中国绘画的理念。
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中国画改良论》,这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大学的杂志上。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把好的保留下来;"垂绝者继之",濒临失传的要抢救它,把它继承下来;"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不足之处我们要丰富它、充实它;最后是"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就是到西方绘画中去找一些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要"融之",把它融入到中国绘画中去。
他是带着这样一种复兴中国绘画的强烈责任感到法国去的。那么为什么选择法国呢?因为法国从17世纪以后成为欧洲绘画中最重要的一派,而且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17世纪其他国家都进入"巴洛克"风格的时候,法国严守古典传统。
法国在这个时候建立了一个庄严的规范,树立了以高贵典雅为特点的官方仪态。18世纪法国的静物画和风俗画都达到了高峰,到19世纪出现了大卫的新古典主义,之后又出现了像浪漫主义、写实主义。1870年以后,印象派使色彩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艺术达到了文艺复兴以后的又一个高峰,巴黎美院在这个时候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德高望重、吸引求学者最多的艺术殿堂。这时不只是中国的艺术家,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奔向巴黎,就像当年全奔向罗马一样。
这样的环境对于他这样一个爱艺术到骨髓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最渴望。他去的过程也经过了很多周折,特别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打完,这对他来说也是很漫长的一个等待。他五月份到达巴黎,到了以后才从国内朋友们的来信里面得知他的文章发表在《画学》杂志上。他这种改良中国画的主张,成为后来他始终不渝的目标。
在去巴黎留学的画家中,中国人并不是很多,因为能够出去要很多的条件,特别是经济上面需要有支持。我父亲是因为得到了康有为、蔡元培,特别是当时的教育部长傅增湘先生一致的慧眼识才。他们首先看他的画,看了以后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学子,因此帮助他出去。
中国人真正进了巴黎美院的也不是很多,它的全称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艺术学府,能够考进去就很不容易,考进去能够毕业更不容易。我前不久看了一个中央电视台放的电视片,关于林风眠先生的,林风眠先生也是留法的,里面放的是巴黎美院,然后说许多画家包括林风眠先生是这儿毕业的,其实林风眠先生是第戎美术学院的。
能够进巴黎美院当时需要相当的绘画基础,而且进去以后只能先画素描,不能一进去以后就画油画。
只有老师认为素描画到很不错了,你能够完全驾驭了,才开始画油画,这里有很严格的一个程序。知道今天,巴黎美院依然有着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很好的继承了从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的这种古典传统。
艺术中国:刚刚谈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非常难考进去,但徐先生到了法国不到一年就考上了。
徐庆平:对,事实上他出国之前就已经很注意研究西方的绘画了,当年他在北京大学也教过水彩画,水彩画画的非常令人赞叹的,真是表现出很高的天分和才华。那么他到了法国以后呢,先进了一个学校,因为他要先把素描提高一下。
他时间的分配是这样的,他首先是去博物馆看画,他有三个月的时间没有画画,看就是光看,就是他要把西方绘画里面的奥妙、技巧、各方面的精神都要掌握它,所以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画画。然后他进了一个朱利安画院,是巴黎室内,离巴黎美院很近的一个民间美术学校,它不是官办的,但这个学校的老师也很好,有很多巴黎美院的老师,因为离得很近嘛,同时去兼课。
也有一些大师,比如像巴黎美院的莫罗(Moreau),是象征派的大师。像我们原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大画家庞薰琹先生,就是朱莉安画院学画的。
在朱莉安画院里面我父亲在那儿进行了几个月素描的练习,等到他认为自己的素描已经非常的熟练了,掌握的很好了,就去投考巴黎美院,就很顺利的被录取了。录取了以后以当时的一个历史画名家,叫做弗拉蒙先生,成为他的老师。
弗拉蒙(Flameng)对他非常的欣赏,很多学生都是要画很久的素描才能够允许他们画油画,弗拉蒙先生一看他的素描已经画的非常好了,进去了就让他画油画,而且他几次(这样要求),我父亲没有马上画油画,还是先画素描。
我父亲当时没有说自己为什么没有马上进入油画的学习,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他出国的时候,是和蒋碧薇一起去的法国,当时他是国家给一份公费,但是他要两个人生活,刚到巴黎又不可能找到什么贴补自己生活的一些手段,所以很拮据。
当时画油画,买画布、颜色这些都要一大笔钱,他当时一下还买不了这东西,所以他当时就没有马上画油画。于是他在素描上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习,画了大量的人体。直到今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万物中间,人是最难画的,人是最复杂的,人有这么多性格,特征各不一样,又有很深的思想,这个都是别的动物不可能具备的。
你要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那是很困难的,对于人的身体结构,上帝造了这么多精密的人,那你一定要把它把握住。画人体是绘画的一个基本手段,特别是素描的人体,所以我父亲要求学生很认真地画三百张人体,他自己实际上画了几千张人体。
艺术中国:后来有一张徐悲鸿画的站立的女人体背影,今天看来都非常经典的一张素描作品。
徐庆平: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1924年,是在巴黎美院画的,他是1919年进的画院,到巴黎已经是第五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纸叫安格尔牌的,带一些灰色的纸,他为什么选这种纸呢,是为了省掉一个灰的层次。他这里加了一点高光,大片的并没有上多少颜色,用纸的颜色代替了一个最主要的灰的层次,这样就可以收言简意赅之妙。
而且在这张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个绘画的特点,你看从脖子到肩膀这儿中间这条轮廓线,西方一般都是画背景。
但是他一般不画背景,把背景省掉,人的突出主要是靠边上这条轮廓线,而这条轮廓线里面是极尽变化的,有轻有重、有柔有刚、有硬有软,里面的化特别丰富。这条线里面看得见中国画的功夫,写了多少年的字以后,有金石铿锵的味道在里面。
而且他是有意的把特别强的光影去掉了,使得整个画面感觉非常和谐,当然层次也非常丰富,质感也非常令人赞叹,有一种东方绘画那种水墨在流动的感觉。我们看他的绘画都是这样的,婴儿有婴儿的稚嫩,老人也有老人皮肤的松弛,壮年也有壮年的肌肉的给人的强烈的震动,女人体就更加的细腻、优雅,你看这个S型的背影它是一条曲线,西方的绘画中间一种特别重要的美就是曲线美,强调这个曲线美,我们从维纳斯身上可以看到这条曲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是非常好的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结合起来了。
艺术中国:提到徐悲鸿先生吃苦的治学精神,在他的传记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他在博物馆里看画临摹,他发现人在饥饿状态下感觉是最敏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