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的家风 老书记的“传家宝”——福建省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家风”感怀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福建省东山县干部群众为缅怀和追思原县委书记谷文昌而立的谷文昌雕像(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坐落在福建省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福建省东山县干部群众为缅怀和追思原县委书记谷文昌而立的谷文昌雕像(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坐落在福建省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新华网福州6月29日电(记者 郑良)在福建南部沿海小岛东山县,三十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新的祭祀习俗:清明时节“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谷公”,便是去世34年、至今仍让东山民众引以为荣、引以为念的老书记谷文昌。

置身如今绿树成荫、蓝天碧海的国际旅游海岛,遥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沙肆虐、一片荒芜的情状,追思这位令当地人生前敬重、死后敬仰的县委书记,我们陷入历史与现实的遐想——一位普通的的县委书记,何以让人们跨世纪地念念不忘,至今仍深情地口口相传、追思怀想?

带着仰慕先贤、求解当下的心情,我们沿着谷文昌在东山大地留下的踪迹,去链接今昔,去探寻奥秘,去求索答案……

“两袖清风来去”

时隔50多年,谷文昌的小儿子、57岁的谷豫东对家里的饭桌仍然印象深刻。那是东山县政府宿舍院子里的一张露天石桌,家里没有饭桌,这张废弃石桌就被利用起来,大多数时候,石桌上的菜是地瓜和腌制的咸菜,半个月才能吃上半斤肉,父母舍不得吃,5个小孩每人能分到一两块肉片。“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谷豫东说。

简朴是子女们对家风的共同记忆。谷文昌大女儿谷哲慧说:“父母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贪图物质的享受,一辈子勤俭,家里从没置办过什么贵重的家具。从河南到东山、福州、宁化、漳州,他们的行囊永远都只是两个樟木箱子,里面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去世时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传家宝’。”

父亲是县委书记,母亲是妇联主席,谷家的子女在县里算是“高干子弟”,但在老百姓眼中,这些孩子没有一点儿“娇气”“贵气”。“人很老实,说话轻言细语,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睡地铺,没有一丁点儿千金小姐的脾气。”谈起昔日的同事、谷哲慧,东山县铜陵镇71岁老人陈炳文仍印象深刻。

陈志英是谷文昌大儿子谷豫闽的初中同学,他说;“豫闽能吃苦,上中学后,他每年寒暑假都会在盐场、林场拉盐、运砂石,顶着寒风烈日,自己赚学费。”

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也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前与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1952年就定为行政18级,此后30多年,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每次有人提出给老史提级的意见都被谷文昌压下来,理由是“她是个老同志,有觉悟把名额让给级别更底的能力更强的本地干部”。

谷文昌去世后,史英萍仍过着清贫的生活,省吃俭用之余热心公益,从微薄的离休金中挤出2万元资助了18位特困大学生。

“毋改英雄意气”

在子女眼中,谷文昌严厉,甚至“不近人情”,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他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

1976年,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子女都不在身边,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

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谷豫东接着又提出要去东山上山下乡,谷文昌一口回绝:“你去东山,当地很多人知道你是我的孩子,会对你特殊照顾,这不行。”

最终,谷豫东被分配到南靖山区一林场,他说:“临行前一天,父亲早早回到了家里,帮我整理行李,忙活了一晚上,第二天告别时,他取出前几天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塞在我手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对子女的温情深藏在心里,但绝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家人谋私。”

谷豫东说:“遇到工作调动、个人待遇提升等关口,子女也曾多次向父亲‘求助’,他的回答永远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能靠着我的关系,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

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陈炳文说:“几个月后才知道她是县委书记的女儿,我们都以为她在临时工岗位只是锻炼锻炼,很快就会转正、提干,没想到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她用了15年。”

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潘进福、朱财茂说:“谷书记公私分明,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牟利,他的5个孩子都是自食其力,没有沾到父亲的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没有升官发财的。”

目前,除了小儿子谷豫东在漳州市中山公园服务中心任副科级管理人员外,谷文昌的其他4个子女都已退休:大女儿谷哲慧是企业退休人员,二女儿谷哲芬到退休时是副主任科员,大儿子谷豫闽退休时是厦门检验检疫局调研员;三女儿谷哲英退休时是漳州市工商局的一般职工。

谷文昌身边的多位干部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谷文昌去世后,子女在平凡的岗位自食其力,没有向组织和各级领导提过关于个人的要求,也没有接受过组织的特殊照顾,更没有打着谷文昌的旗号谋利。

东山县委书记黄水木说:“这么多年来,谷文昌的家人从来没有找过县委、县政府帮忙办事,县里多次邀请他们全家回东山走走看看,他们都婉拒了,每年清明节来给谷文昌扫墓,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来没有让地方上提供方便。”

“百姓谁不爱好官”

每年清明时节,72岁的陈志英都会带着水果、香烛,来到位于东山县山口村赤山林场的谷文昌墓前,恭敬祭拜,“时间越久越怀念谷书记”,陈志英说:“50多年前,山口村周边十多公里都是风沙口,很多百姓的房子都被风沙掩埋,是谷书记带领我们栽种木麻黄,建起了防护林带,把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旅游岛,这些年搞渔业养殖,我们家也致富了,盖起了四层小洋楼,我们永远记得谷书记的功德。”

谷文昌纪念馆工作人员陈秋华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前后,自发到谷文昌墓前祭拜的百姓有几百人。

“不带私心搞革命 一心一意为人民”是谷文昌写在日记本上的两句话。东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阮授智说:“谷文昌没有小我和小团体利益,对自己和家人‘苛刻’,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鞠躬尽瘁,是那一代共产党员优良家风、家教的体现。”

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黄石麟说:“谷书记将全身心投入到治理风沙上,起早摸黑,废寝忘食,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全县60多个行政村他全部跑遍,全县400多个生产队的干部及许多群众都跟他很熟悉,下乡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的是喂猪的厚叶菜,晚上睡在群众家里,在地板上铺上稻草就打地铺,有时一住就是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

谷哲慧说:“以前对父亲有怨言,小时候一周见不到父亲几次,长大以后在工作和个人待遇上也没‘沾到光’,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子女都不帮,甚至还要‘阻挠’,后来我们慢慢理解他了,他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是一个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群众的人,看到东山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看到人民群众这么爱戴他,我们感到很骄傲,也会让好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会它千顷澄碧”

福建省妇联主席吴洪芹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风的重要表现,注重家庭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家风上,谷文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李烈满提出,家风和党风、政风密切相关,党员干部如何对待家庭、对待爱人和子女,能不能将公益和私利区分开来,反映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和权力观,从查处的不少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是从家庭生活中开始,进而演变到将公权用作“私器”,为自己和家人大肆敛财,走上犯罪道路。

泉州纪委常委林开通表示,重温谷文昌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家教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封建习气又沉渣泛起,一些领导干部持家不严,纵容家庭成员说情请托、收受礼金、财物,经商办企业,搞权钱交易为家人牟利的不在少数。

李烈满说:“谷文昌家风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事例生动、可信,集中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清白为官、为民奉献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从严治党,要把这些优良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将谷文昌式好家风成为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