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太忠的儿子 尤太忠将军 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邓小平出山的实力派
1982年10月,阅兵仪式一结束,中央决定尤司令去广州军区当司令员。在上任前,尤司令坚持要带一个人同去,那就是他的保卫干事(贴身警卫)小廖。
廖干事原来是第50军148师的战士,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149师447团,由于447团在历次师、军、军区的军事考评中成绩拔尖,军区保卫处就从这个团选调了一个优秀的青年干部,去给新来的司令当贴身警卫,小廖被选中。在为司令服务的时间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得到了司令家人的认同。
司令要去广州了,当然要把小廖带上。可廖干事却犯难了,他虽然舍不得首长,但也不想离开成都。正在犹豫过程中,把司令给急了,像基层指导员一样跑来亲自给小廖做工作:“小廖去嘛,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广州军区****宾馆,我去看过,三面环海,景色宜人,气候也好,当年周总理冬天南下的疗养地就是那里。
要不,你先去看看,不行你再回来?另外,是不是担心个人问题?这好办,叫军区干部部给你落实,成都、重庆、广州、北京的姑娘都可以。”
这样耐心的劝导,小廖能不感动吗?于是决定跟首长一起去广州上任了。
侠义虎将——尤太忠
吴东峰
尤太忠将军身材魁梧,鼻大嘴阔,双耳奇长,几近垂肩,双目炯炯,杀气逼人,眉宇间两道竖纹,酷似京剧武生相。
尤太忠将军运筹帷幄之际,必以三指捏额头。此时,无人敢近也。若举手压帽檐,意决心已下,无人可变也。若脱帽而起,必赴前沿指挥,如脱兔奔鹿,无人能挡也。若以三指摸腮,此仗胜局已定,其时将军心境极佳,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可办。
尤太忠将军,河南光山县人,家境贫寒,少时牧牛。乡间有一私塾,私塾前有一片草地。将军常倒骑牛背于草地,听学生念《三字经》,甚觉好玩,暗诵之,即会,至今不忘。1996年3月3日,将军与余言此,即朗声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抑扬顿挫,一字不差。
原十二军徐克杰副军长言:尤太忠将军耳所闻辄终记不忘。战争年代,将军到纵队接受战斗任务,回来后指着地图传达,全旅三个团,出发时间,途经地点,过某山某河,何时到达何地,东西南北,分分秒秒,毫忽不爽。传达毕,纵队文字命令才到,各团领导对照命令,无有差错者。尤太忠将军告余:"这是没有文化逼的。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
抗美援朝某日。尤太忠将军夫人王雪晨于朝鲜地图前考将军。王夫人嘱将军离地图不辨字形处,指某点问将军:"何地?"将军答之,连指十余地名, 将军皆应答如流,无一差错。又指偏远之地点,仍如是。王雪晨至今仍惊异将军之记忆力:"朝鲜地名生僻难认,将军当时文化不高,如何能指哪认哪,一字不差? "将军已将地图中上千个地名烂熟于心也。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4日,过汝河。其时,河南有阻敌,河北有追兵,形势危急矣。尤太忠将军奉命率十六旅坚守河南之大、小雷岗,以掩护全野战军渡河。将军毅然将指挥所设大雷岗,距敌仅两里。十六旅激战一日终完成阻敌之重任。将军追忆曰:"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尤太忠将军又言:"过汝河时,刘邓曾亲临大雷岗。我劝他们快走,他们不肯。我便强拉他们进指挥所。刚进去,敌一发炮弹飞来,把我的帽子打飞了。"将军继曰:"后凡刘邓作指示,我都回答是,只希望他们快离开。刘邓走时,刘伯承又转身叮咛会合的地点记住了吗?彭店!彭店!"
解放战争打榆台,首次攻城失利。六纵政委杜义德打电话问十六旅旅长尤太忠:"老尤啊,你不是很能打嘛,怎么搞的,打了半天没有打下来?"将军闻言脱帽而起,直奔前沿。众将士见将军亲临,群情激愤,奋勇向前,城克。将军进城后,右腿被碉堡内残敌冷枪击穿。解放战争中,旅级干部负伤,此为特例。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尤太忠将军奉命率部出击汉江南岸,按命令,须沿公路前进,将军则嘱部队离开公路前进。行数日,四处侦察,均发现敌人,始知被围。如何处之?有人言分散突围,将军曰:"我们孤军深入,现在被围,更应捏紧拳头打出去。"故而溯汉江而上,寻机过河,果于敌重围之中脱险。
"文革"中尤太忠将军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某日,至包头监狱视察,将军见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衣裳褴褛,蓬头垢面,有几人于豆油灯下捉虱子,当即召包头市领导曰:"你们把他们放出来,搞点水让他们洗一洗澡,把衣服用水烫一烫。"市领导对曰:"他们是走资派,放出去好不好?"将军斩钉截铁曰:"放!有什么问题,我负一切责任。"
1957年,尤太忠将军进军事学院学习,将军课余从不复习,然各科均在良好以上。将军告余:"我看人家忙得很,还考不好。我是保证3分,争取4分,不要5分。"结业时,果然各科都在3分、4分之间,无一科5分。
尤太忠将军侄女尤岭珠言:1959年冬,尤太忠将军闻母病重,急返乡。将军家为河南光山县砖桥乡龙岗村。其时,浮夸风正烈,乡人骨瘦如柴。将军母亲卧床不起,家人食糠。其哥尤太俊,正携全家外出要饭。将军见此心情极为沉重,至亲好友,每家送5元钱,200元全部发完。返回时,县长马龙山找几个胖子陪将军吃饭,将军大怒,拂袖而去。
"文革"中,造反派斗尤太忠将军。将军头不低,腰不弯,巍然挺立,横眉怒对。造反派只得挥拳喊口号,无一人敢近前也。
1972年某日,尤太忠将军病危。王雪晨送将军至北京治疗。刚下飞机,便见一辆由吉姆改装的救护车飞奔而来。将军上车后一路绿灯,直驱医院。该"救护车"为当时中央领导使用之规格。王夫人心中忐忑不安。后方知均为周总理之精心安排。
尤太忠将军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若违心办事,断头而不为。某年某月某日,总部某领导指令广州军区上演某戏。将军三读剧本,以为戏中情节严重歪曲历史,不同意上演。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孙志承曰:"不好答复。"将军曰:"我说。
"是日,将军打电话告总政文化部某处长:"这个戏我们广州军区不演。" 对方曰:"这是×××的指示。"将军对曰:"天王老子的指示也不演。"其时,夫人王雪晨以目止之,悄声言:"要冷静,注意方式,否则不要当司令了。"将军对曰:"怕什么,顶多回家放牛。"持电话又补一言:"我这个司令不当了,也不演!"
尤太忠将军言:1946年10月,六纵参加巨野、甄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第五十二团第一连班长王克勤成为战斗英雄。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这个典型是杜义德政委亲自抓的。其时部队俘虏兵很多,一抓来就要上去打仗,连臂章也来不及做,只好用一根红布条往胳膊上一扎就上战场了,有的部队一个连大部分都是俘虏兵。
俘虏兵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王克勤本人就是俘虏兵,他带俘虏兵有一套,打仗也有一套,我们就叫他介绍经验,效果非常好。王克勤牺牲前,刘伯承还写过文章,介绍他的事迹。
尤太忠将军为人讲义气,重交情。许世友将军逝世后经中央批准土葬,北京上层仍多有非议。尤太忠将军闻之,派人至广西购两棵百年楠木,直运南京,为许世友将军制棺用。王近山将军,建国后被撤职,由中将降为大校,下放某农场劳动。
1969年7月,王近山由河南回南京,其时许多人避之不及,而尤太忠将军深夜驱车至火车站迎候。史景班将军,"文革"中受冲击,三个女儿下放内蒙古劳动。尤太忠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时,驱车上百里,专程看望史将军之女,并将其调回南京。
1974年,邓小平由江西回北京。尤太忠将军闻讯,当日即随苏振华、李达两将军冒险前往探视。将军见小平,立正、行礼,以战争年代野战军"政委"礼之。其时,邓小平尚未解放,仍属"全国最大的走资派"。小平问:"你怎么敢来?"将军对曰:"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其时,将军见邓小平抽纸卷烟心中甚为不安,返回后急购五条中华烟送小平。小平甚喜。
尤太忠将军下部队喜欢数猪。每至一个连队,不问人多少,只问猪多少。连队干部若答错,必遭痛骂。若答少一头,将军曰:"官僚主义。"若答多一头,将军曰:"弄虚作假。"是故,将军下部队,秘书必先通知部队领导:"人多少,没关系。一定要把猪数清,少一头不行,多一头也不行。"
尤太忠将军原秘书潘宏亮言:1971年1月,尤太忠将军任北京军区内蒙古"前指"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8月,即赴边防视察,由东而西, 行程四万公里,途经地点有洛现苏木、鄂尔多斯草原、东乌珠穆沁、霍尔谢博科尔、西牙拉霍多加、哈沙特、呼和陶勒盖苏木、阿古哈伊尔、爱尔格音索木、白兰特、白音花、巴音呼热、珠力格大、苏汁、乌拜尔哈、哈西呼莫巴嘎等。
每到一地,将军指示,按标准吃饭,离开时,又指示,按标准交费,将军所到之处,伙食费一分钱不欠。
尤太忠将军言,"文革"中某日,周总理于中南海找将军谈话,并便宴招待,将军饮茅台酒三杯,返回后不到三日,接中央接待办一信函:×月×日,尤太忠同志,喝茅台酒三杯,需付酒费060元,将军接信后急寄酒费,深感愧疚。
尤太忠将军逝世后,余见其书桌上置一对黄山镇石,上书对联: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此为将军品格之真实写照,将军之品格,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见此镇石,似睹疏影横斜,如闻暗香浮动
“三剑客”之尤太忠上将逸事
上将尤太忠,是二野当年的一员虎将,有铁纵“三剑客”的美誉。追溯他所在二野源头和体系,最早的三只原始股是:1)陈锡联太行山头的11军,12军;2)陈赓太岳山头的13军,14军;3)杨勇翼鲁豫山头的16军。
由于太岳山头的陈赓所部长期为军委的机动战略部队,所以在二野实际挑大梁的是11军和12军.11军老团队多,历史悠久,可老大哥陈锡联的11军风头被小弟王近山的12军盖过,11军最后连军部都没有保住,其主力31师(赵兰田)改36师归属12军建制,里面有著名的百将团。
这里的新秀12军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铁六纵,一个当年的年轻纵队在王近山和杜义德的带领下硬是血拼成了二野的第一主力,拳头部队!二野当年很多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就是由铁六纵去完成的,以至于后来邓公在评价二野谁的功劳最大?答案就是王近山将军!
这个王近山还是近期反复热播的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主要原形,不过电视里李云龙的级别和精彩度远逊色于真实的虎将王近山,王近山被誉为“二野的朱可夫”,作为三兵团副司令兼12军军长和政委,(期间还发生过和杨勇争5兵团司令的花絮),解放战争12军所向披靡,还俘虏了级别最高的干部:国民党中常委,特务头子康泽。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近山以志愿军第三兵团代理司令的身份实际指挥了上甘岭战役,该战使旗下杂牌15军一战成名,打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空降军和名将秦基伟。
然而很少人知道当年15军成名的背后是王近山的老部队12军的鼎立支持,15军和12军当时的功劳五五开,只是出于当时宣传的需要,更多地突出了15军。等等这些岂是你电视剧里李云龙所能及的?
然而,在王近山优秀战绩的背后得宜于他的好搭档杜义德将军和麾下著名的“三剑客”---肖永银将军,李德生将军和尤太忠将军。建国以后,“三剑客”所持掌的军队(以南京军区12军,27军,60军为主)在文革中,成为“毛PK林,老帅PK四人帮”的主要军事力量,功不可没,也留下很多的传奇。这里重点说说尤太忠将军的奇闻逸事:
“三剑客”之肖永银将军,长期担任许世友的副手,在文革期间保护老战友后代革命遗孤和打击“三方四国”方面贡献突出,以至于去世时,在其遗体告别式上哭倒一大片(象聂凤智,陶勇,张震的后代等等)。
“三剑客”之李德生将军,曾任党中央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被毛作为华班子里分管军委政治工作的接班人。(另外,分管军委军事工作的是陈锡联)
(一)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支持老邓出山的将军
被毛主席誉为“外表象棉花,内心是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在哪个艰难岁月是三起三落,很多老部下自身难保,看见老首长也是回避免灾,少惹麻烦。但其中有个老部下就不怕:“文革”中,尤太忠每次见到邓小平,照样是标准的立正敬礼,还像战争年代一样。邓小平笑着问:“你怎么敢来?”尤太忠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 在文革时期,许和尚还得到时任南京军区27军军长尤太忠的保护。
在邓小平准备出山的时期,虽然有部分老帅的支持,但更多的领导和将领在观望,不敢轻易公开表态,那时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打算。为打破这个沉闷的僵局,这时,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率先站出来公开表态支持小平同志出山主持工作。这在邓小平老部下里尤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给邓留下深刻印象,80年1月,尤将军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为他大区正职的开始。
(二)为阅兵的事发火,让军区部长们“罚站”
到成都军区上任后的尤太忠将军,在任期间有件大事,就是在82年国庆节成都军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参加阅兵的很多是对越还击战功勋部队。这在当时军区一级举行的阅兵中是少有的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都是不多见的。
按阅兵预案,一切准备就绪。可天公不作美,那天下起了大雨。看见部队有的进有的出,显得很凌乱,怎么也和预案里不一样,明显是改了预案,非常生气,当时就让秘书把军区的几大部长通知到司令员办公室,笔挺地站成一排,尤司令看见人到齐后,桌子一拍“,,,怎么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事先请示我这个司令员?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司令员?,,,”这些部长们从没有看见尤司令发这么大的脾气,只好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好久都不敢出声,哪个军务部长早是大汗淋漓了。
发完火,尤司令就破门而出,准备去阅兵现场,这时参谋长紧随其后,在尤司令已经上车后(当时去阅兵的坐车是伏尔加),参谋长说:司令员我陪你去视察,警卫员也顺手再拉开车门,准备参谋长进座,可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尤司令动作敏捷地把车门一关,大喊一句:“视察过屁,小廖(他贴身警卫)我们走!
”就这样把参谋长挡在车门外,参谋长尴尬地独自淋着大雨,望着远去的司令座骑,好久后才反应过来,叫上自己的专车,跟了上去。
原来,尤司令即将平调去广州军区任司令,消息已经下来了,这些部长们不想“麻烦”到司令,就自做主张,阅兵预案改动的事情就没有请示司令。那知道,尤司令心很细,连这些细节也能观察出来,看来是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发火的事,估计以为“人还没走,茶就凉了”的反应。
(三)大司令降格成指导员为警卫员耐心做工作
82年10月,阅兵仪式一结束,中央决定尤司令去广州军区当司令,在上任前,尤司令坚持要带一个人同去,那就是他的保卫干事(贴身警卫)小廖。廖干事原来是50军148师的战士,军校毕业后分到149师447团,由于447团在历次师,军,军区的军事考评中成绩拔尖,军区保卫处就从这个团选调了一个优秀的青年干部,去给新来的司令当贴身警卫,小廖被选中。
在为司令服务的时间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得到了司令家人的认同。
司令要去广州了,当然要把小廖带上。可廖干事却犯难了,他舍不的首长但不想离开成都,正在犹豫过程中,把司令给急了,象基层指导员一样跑来亲自给小廖做工作:小廖去嘛,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广州军区****宾馆,我去看过,三面环海,景色宜人,气候也好,当年周总理冬天南下的疗养地就是那里。
要不,你先去看看,不行你再回来?另外,是不是担心个人问题?这好办,叫军区干部部给你落实,成都,重庆,广州,北京的姑娘都可以,,,”这样耐心的劝导,小廖能不感动吗?于是决定跟首长一起去广州上任了。到现在廖干事都还清晰地记得首长的夫人王雪晨,两个儿子尤军涛,尤海涛(现在的42集团军军长),女儿叫尤佩佩。
(四)“上将军衔”了却了将军从戎的最后心愿
看过电视《传奇上将许世友》都知道,88年前军队要实行新的军衔制度了,很多老将军都想再次授衔,包括许世友将军。大家都穿85式过渡装了,他还穿起个65式老军装不放,让部队的同志很尴尬,在老干部里没有带好头,影响不好。
最后还是邓公亲自出面做工作才解决了这个事,让老许彻底脱下了军装,安心在中顾委当助手。可同样是老将军的尤司令,这时也反嘀咕了,从职务和资历讲上将军衔没有问题,可在大军区司令任上这么多年,他快70岁的年龄没有优势了,(现在大区正职65岁到站)也许授衔那时候他就已经退下来了,无缘上将军衔,作为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总是一种遗憾。
一天,尤司令终于忍不住,给他在内蒙古的搭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ZZY通了电话:总理,给你汇报个事,我这个年龄快退了,可没评上将军衔就下来了,我有点遗憾呀,看你能找机会给主席说说?。总理的回复很干脆:明天正好要见邓公,到时候可以把话带到,不过不敢保证事情得到落实,,,
于是以后我们就看见一个比较费解的简历:尤司令87年12月从广州军区司令退下来---88年8月这段时间的任职是空白,但突然就被任命为军委纪委第二书记,1988年9月我军第二次授衔,首批17个上将名单里赫然出现有“尤太忠”的名字,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军委纪委第一书记是郭祥林,第二书记实际是为尤将军授上将衔所专设的虚职,尤上将98年去世后,这个职务就不成立了。
但我们可以看出邓公却是个非常记情的领袖,尤老将军在他老人家心目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