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作以梦为马
海子的诗作以梦为马
以梦为马是海子写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祖国。在以梦为马里海子写过“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以梦为马 海子
这句诗歌表达出了海子拥有远大的理想,虽然生活上是贫瘠的,但是物质并不是他计较、追求的,他只能和物质做短暂的情人。一句“万人都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显示出海子与众人的不同,在别人都被虚无包围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后面海子又写道“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表达了自己愿意拥护心中的信仰,将这把火发扬光大,也道出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在人的一生中,死亡是必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死亡的临近,他仍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守卫那一方山河。
一句“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若能有来生,能够拥有永恒的生命,那么他将续写未完成的事业。在永恒与短暂里,做出自己的决定,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够像太阳一样拥有光明的力量,为人们带去希望。
这首诗歌的思想、题材很广阔,海子将自己的理想、寄托融入其中。虽然篇幅不长,却又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表达出了对理想的坚持,对国家的眷恋。
海子诗作远方的赏析
远方是海子在西藏留下的诗歌,他喜欢西藏的文化,在他的生命里,他去过两次西藏。远方,究竟是多远的地方,要有多大的决心才能放下现在的一切,去追寻那所谓的远方。
海子照片
海子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既然远方一无所有,又如此孤独,为何还要执着地追求远方。也许这能从侧面表现海子内心的矛盾,渴望去远方,但是远方又是如此的孤单。
远方是海子一直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在这条坎坷、不确定的道路上行走,不知道会有什么等待着自己。但是自己唯一清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勇往直前。一句“这时石头飞到我身上,石头长出血,石头长出七姐妹。”是否是他对寂寞的另一种表达,也许他的内心是渴望有人陪伴的。
“这些不能触摸的姐妹,这些不能触摸的血,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在通往远方的道路上,海子本以为可以触摸到渴望的幸福,但终究是不可触摸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远方的幸福,是多么地痛苦。”在渴望与不可触摸的矛盾中,海子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但是其中又蕴含着海子追寻远方的坚定的意志,因为若远方不能给他希望,他又为何要说远方的幸福,远方又有什么幸福值得他去坚守。
一首首诗歌,是诗人在不同心情、场景下创作的。他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是诗人的寄托。在日记里,海子在远方的道路上饱受折磨,但他仍选择了继续前行。
海子秋天的特点是什么
查海生是著名的现代青年诗人,笔名海子。海子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8岁开始诗歌创作,20岁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1982年至1989年间,海子凭借自身过人的才华和想象力写下了200多万字的作品,成为了当代文坛的一颗璀璨之星。
海子诗集
海子不但文采飞扬,创作力惊人,他还有着一颗纯粹干净的心灵,也正是这种赤子般的热诚造就了海子那些经典的诗句。但是海子本身是痛苦的,他的理想和热情不被理解,不但家人、同事不理解,甚至于亲密的恋人也不理解。初恋的失败给了海子很大的打击,他为此消沉消瘦,甚至独自到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游历和感怀,虽然西部的原始风情让海子的心绪得到释放和平静,但是执念已深的海子最终还是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海子秋天是一个常出现在他作品中的元素,海子喜欢用秋天入诗,喜欢以秋天寄情,这首《秋天》写于1984年11月,是海子参加工作后不久的作品。
海子在最抒情的时期创作了海子秋天这部作品,这些源于灵魂的抒情,是海子内心纯美、真挚的感情流露,饱含着悲伤之美。但是海子的抒情诗又是充满矛盾的,这种意象上的矛盾与冲突让海子的感情真实而动人,海子的诗歌之美大多源自这种凄美。海子的诗具有中国文学的传统理念,又有梵高、尼采等外国艺术理念的晕染,他的作品像是哲理的表述,又像是感情的倾吐,朴实的字句总能冲击到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海子的这首《秋天》应该是海子的抒情诗中运用意象以及刻画意象的代表作品。
海子黑夜的献诗写的是什么
海子是现代诗歌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星斗,他以年轻的生命释放出了惊人地才华和创作力,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等,比较著名的诗歌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海子《黑夜的献诗》
海子以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于海子的死因,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从海子的遗书和遗言中我们只能看到凌乱的思绪和怪诞的言辞,我们不能获得任何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根据海子朋友和家人的猜测,海子的自杀与感情有关,海子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一直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追求纯粹的爱情和艺术。但是由于长期不被理解,感情极度压抑和痛苦,失恋后的海子还曾多次独自游历西藏、青海等地,寻找心中的净土,宣泄心中的苦闷和压抑。
海子《黑夜的献诗》不是孤立的,与其相关的还有两首诗,分别是《献诗》和《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这三首共同构成了海子的黑夜献诗三部曲。“黑夜”是海子诗歌中的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这三首献给黑夜的诗歌分别写于1989年,而海子死于1989年3月。《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写于1989年1月下旬,《黑夜的献诗》写于1989年2月初,所以这些都是海子自杀前一两个月的作品。
海子和常远是什么关系
1989年3月,年仅25岁的海子突然自杀,在铁轨上完结了他年轻的生命,自此,众人对这个有着浪漫诗歌情怀和极度矛盾心理的男子的死因产生了好奇。对于海子的死,众说纷纭,但追根究底,好像都和一个叫常远的人有关。
海子墓
海子常远什么关系呢?常远是海子生前的好友之一,对人体特异功能有研究。据说在海子1986年远游西藏和1988年二次进入西藏后,他发现自己除了写诗之外,还需要一种信念,需要一种能让他寄托情感的事物,而这个,他在西藏找到了,他开始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海子对常远从事的科研极感兴趣,并多次与常远、孙舸等人探讨。
海子死后,有人发现他写了不止他自己带在身上的遗书,他们在他的住所里发现了五封遗书,他在其中一封中说到:“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疯狂的边缘.我只有一死”,而其他几封的内容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走火入魔,在遗书中海子明确的说了自己是被常远害死的,但常远为了说明他与海子的死无关,特地说到他与海子交往时,从来没有过争吵,并说海子的好友之一孙理波可以证明。而这个孙理波却说在昌平的时候,他与海子、常远三人常聊天或出去转悠而且常远与海子住在同一栋楼,两人也有不少交往,尤其是在练气功方面。
到底海子的死和常远有没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许海子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在他身上的那封遗书反而让人觉得那时的他才是清醒的,他在遗书里写到:他的死和任何人都没关系。
海子土地的感情是怎样的
海子,原名查海生,当代诗人,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89年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去世后,他的好友整理了海子生前的很多作品,并出版了海子的诗集、作品集等等,海子土地就是其很多作品中的重要意象。
海子照片
海子从小在农村长大,直到1979年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才彻底离开农村走入城市,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海子生前的工作单位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究室,他负责教授美学。
海子的生活在七八十年代,思想冲突最尖锐的时期,从禁锢思想到物欲横流,海子的赤子之心备受折磨,他坚守着纯洁的心和理想,他信奉完美主义与理想主义,他追求纯粹的爱与结合,但是没人真正理解和支持他,他孤独、彷徨而且压抑,他将一切的苦闷诉诸诗歌,用文字写下悲苦。
出身农家的海子对土地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他的很多诗歌都以土地为意象,比如《五月的麦地》《麦地之瓮》等等,所谓的麦地是北方地区对徒弟的一种别称,这正是海子心中的土地。
海子对于麦地的感情是淳朴和天然的,这也是农家孩子在面对现代的纷繁复杂时,渴望原始自然地,追求返璞归真的诉求和祈愿。在面对乡村的一切时,海子内心的感情被全面的激发出来,想到土地孕养万物,供给食量,海子不禁感慨:这种热忱助人,不求回馈的自然存在不正是人们所应该所推崇和信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