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兰豫剧 豫剧崔派传人郭惠兰
郭惠兰,满族,祖籍北京市。从小生活在西安,自幼喜爱戏曲艺术,表演天赋颇高,在西安上小学的时候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56年崔兰田到西安演出时很喜爱她,当时就想收她做徒弟。后来因郭惠兰到安阳市豫剧团看望其姐郭惠珍而被剧团挽留,开始加入当时的剧团学生队随团学艺。
崔兰田对其也十分钟爱。1958年安阳市委要求崔兰田搞"试验田",培养重点接班人。于是由崔兰田在学生中选择,经剧团党支部研究决定,确立了她和张宝英二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并于翌年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当时参加仪式的有省,市的许多领导和专家。
从此,她和张宝英一起正式踏上了继承崔派艺术的大道,开始了她们艺术道路上的攀登和求索(按年龄大小,习惯上把郭惠兰称为崔兰田的二弟子)。
此时崔兰田33岁,正是其艺术青春大盛之际,这就使得郭惠兰有了更多观摩老师演出的机会长期的耳濡目染,再加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使得她很快便得到了老师的真传,领悟到了老师的艺术真谛,吃透了崔派艺术的精髓,这些继承都为她后来发展崔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三两爬堂》是1959年崔兰田新排的一出佳作,她集大半生的艺术经验潜心创作出了丰富、优美的唱腔,其中三分之二的唱段是由演员跪在大堂上唱着完成的,非常吃功夫,也非常锻炼演员。同年她在北京演出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崔兰田认为郭惠兰有着一副好嗓子,这是本钱,但是如果不锤炼,便不会唱出好戏。于是1960年,她把这个戏亲授予了郭惠兰,一为让其经受锻炼,二为给其压担子,要让她刻苦学艺,将这个重担挑起来,接好自己的班。同年,郭惠兰凭此戏参加安阳地区青年演员汇演并获奖。那一年她才刚刚14岁,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此后她陆续主演《蝴蝶杯》、《白蛇传》、《抬花轿》、《三哭殿》、《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对花枪》、《刘三姐》、《十五贯》、《宝莲灯》、《下河东》、《女太子》等古装戏,并且还主演了《朝阳沟》、《社长的女儿》、《李双双》、《洪湖赤卫队》、《红嫂》、《红灯记》、《山鹰》、《黛诺》、《山乡风云》、《孔繁森》等多个现代戏。
这些艺术实践,无疑为丰富她的舞台经验,锻炼和提高她的表演及演唱技巧起到了有益的帮助。
崔派经典《三上轿》是崔兰田的保留剧目,经过"文化大革命"后,她已多年没再演此剧了。1982年,她将此戏传授给了郭惠兰。同年,豫剧大师陈素真和马金风在郑州欣赏完郭惠兰的表演后,激动万分,直夸她嗓子好,唱得有激情、有韵味,并祝贺崔兰田教出了一个好徒弟。
1985年,郭惠兰在北京演出《桃花庵》、《卖苗郎》(杨兰春、王基笑改编版,以下简称新版)和《三上轿》时,场场爆满、场场轰动,观众强烈要求剧团多演几场,可见北京观众对其的喜爱程度。中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和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也高度评价了她的表演。这次成功的演出,标志着郭惠兰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至此,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全面地展示。她的许多唱段被中央及多个省、市电(视)台录(像)音。她表演的《桃花庵》和《蝴蝶杯》(《游龟山》)被中央电视台录像,并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河南、天津、陕西、山西、内蒙、甘肃、安阳等省市电台录制并播放了她演唱的《红灯记》、《李双双》、《山乡风云》、《沙家浜》、《龙江烦》、《杜鹃山》、《山鹰》、《刘三姐》、《红嫂》、《陈三两爬堂》、《三上轿》、《桃花庵》、《卖苗郎》等唱段;1986年,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了她演唱的新版《卖苗郎》盒式磁带专辑以及《桃花庵》选段;2002年,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了她主演的《三上轿》VCD光盘;河南电视台和安阳电视台还分别录制了她表演的《桃花庵》、《卖苗郎》等剧;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应广大戏迷的要求对其进行了专访。
她还曾多次晋京为中央领导做专场演出,受到贺龙、华国锋、陶铸、杨得志、关肃霜、樊粹庭、常香玉、曹子道、杨兰春、王基笑等领导和专家、艺术家的赞扬,许多报纸也予以了热情的报道。
在安阳市,只要一提到她,无论是戏迷、专家还是同行演职人员,无不对她赞赏有加。有专家评价说:"她的演唱不仅保留了崔派艺术的原汁原味,而且还有她个人的特点。
而她个人的特点又很完美地和老师的艺术特点结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崔派艺术的表现力和震撼力;"有年老的观众评价说:"听她的唱,比吃肉都香;"更有年轻的观众认为:听她的唱,好比是听徐小凤或蔡琴的歌曲一般百听不厌……对于这样的评语,本人曾经深有体会,所以觉得确不为过,而且本人还曾做了几个试验以说明她的艺术魅力。
本人曾分别选择了老、中、青三代戏友(这其中既有一般的戏迷,也有戏曲演员、戏曲名家和戏曲评论家),让他们听她的唱段后进行评价(这之前,他们均未听过她的唱段)。设想到他们听完后,大发感慨。有的道:"这是真正的崔派,太纯正了。
如果把她放在郑州,再有一定的地位,早‘火’了!"有的道:"她的声音和演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那种一出声就能把人感染的磁性魅力,不光好听,而且动听、耐听!"有的道:"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演员怎么不多加言传呢,真是人才浪费"……凡此种种,使我得出如下结论:她是一位有实力的演员,一个既继承了原崔派的韵味,又揉合进了自己特点加以发展的优秀的崔派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她把崔派艺术的风格、韵味完美地展示了出来。她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崔派优秀传人,更是一个应引起各方面重视的人才!一个令人备感珍借的人才!
她的演唱特点(同时也是她有别于其它演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有着一个酷似崔兰田的嗓音条件,也属于次女高音型。她的音域很宽,中低音区深沉浑厚,高音区舒展明亮。其演唱以大本嗓为主,结合使用二本嗓。其真假声结合自然,音色统一。得天独厚的嗓音为她继承崔派唱腔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但她本人并未因此而自目地模仿老师,而是在继承老师唱腔特点的基础上,又大胆地把唱腔予以了发展。
尤其是在崔派的装饰音、哭腔和崔派唱腔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崔派唱腔中极富特色的装饰音(包括倚音、被音及尾滑音等),看似简单,其实极难唱出"味道"来。
当年崔兰田就曾以此唱痴了无数的观众。观众爱听她的这些装饰音,这些装饰音也为她的唱腔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崔派装饰音,尤其善于用到滚白、飞板、散板、慢板等唱段中。
尤其许多唱段往往不要伴奏乐器,而单凭演员用唱功去传情达意,这时,装饰音就更起到了增加旋律美、吸引观众的效果。郭惠兰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她巧妙地吸收了豫剧祥符调的唱腔运用到白己的演唱中,再配以白己甜润、磁性的嗓音,婉转的唱腔风格,唱出来后,迂回曲折,不仅把崔派唱腔的装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对崔派唱腔的旋律予以了丰富、发展和提高。
又如崔派的哭腔,它是崔派唱腔重要的组成部分,崔派艺术主要还是一门哭的艺术。
崔兰田创造的哭音,其落点有的在高声区,有的在中低声区。她的哭腔高声区不乍,中低声区不虚,这很需要下一番功夫。郭惠兰在这方面紧随老师的步伐,也做得比较出色。
她把高音区的哭腔处理得既有激情又不失婉转,既奔放又不乍。她更是创造性地在高音区的哭腔中加入了更多的波颤音和尾滑音,甚是好听。中低音区不用说更是她的优势所在了,伤心、哀怨的哭音落在她浑厚的胸腔共鸣中,如惊涛归于平静,如万籁归于寂静,平添了一种伤心欲绝、感人落泪的效果。真可谓:一曲唱到伤心处,万物静止皆心恸。
一位优秀的排球二传手,往往能起到稳定军心——控制比赛节奏——组织有效进攻——取得最后胜利的核心作用。而这样的人才,不是单凭训练便可成就,他(她)有时更需要有过人的天赋才可。
戏曲演员也一样,优秀的主演,一出场便能稳定观众和其他演员的情绪,并能很好地控制音乐的节奏,烘托整个舞台氛围,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他演职人员的表演激情和观众的热情,取得完美的演出效果。
郭惠兰,就属于此类演员。她的情绪调控能力、情感的迸发能力,特别独特地显示在她的演唱中她是专攻青衣和闺门行当的,这两个行当不可能像花旦那样以活泼动人的动作表演去吸引观众,而只能靠演员的唱功。
她就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牢牢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并能把与其配戏演员的激情带动出来。整场戏中,何处该慢唱,何处该快唱,何处需低吟轻啼,何处需激越奔放,她均能有效地进行调控,使人不知不觉中便随着她的表演和演唱体味到了崔派艺术的美。比如她在《陈三两爬堂》、《三上轿》、《秦香莲》和《卖苗郎》等剧中的表现就极具代表性。
如今,戏曲的改革步伐迈得比较快,戏曲舞台上不光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后的新剧目,而且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新戏曲唱法的演员。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本人始终认为:无论怎样改革,戏曲必须得有戏味,得有民族特点,得好看、好听、好懂才行!
有些戏曲演员,不知是否受到流行歌曲或者歌剧的影响,唱起戏来戏不像戏,歌不像歌。尽管他(她)们的嗓子也很好,但就是让人觉得没戏味、不想听,甚至还有一些被大众媒体捧出来的所谓"好演员",怎么唱,怎么让人讨厌!
而听郭惠兰的演唱,则有另一番感受,这也是她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她的戏味特别浓郁、地道!郭惠兰在借鉴、运用歌剧演员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完美地保持了民族戏曲的传统风格。
尤其她在演唱音域跨度比较大的旋律时,总是处理得相当婉转。她的声音很富有戏味。即使是比较平淡的旋律或是一些接近歌曲的戏曲旋律,只要经她一唱,也总能唱出戏味、唱出乐感来。这就好比是一首流行歌曲,交给别人未必能唱红,但如果交给邓丽君、童安格或刘欢唱,则定能"火"一样,这完全凭的是演员个人的天赋和魅力。
即使是同一个剧目,郭惠兰唱出的效果也和别的演员有所不同,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她演唱的《蝴蝶杯》(《游龟山》崔派版)、新版《卖苗郎》和《桃花庵》等剧中。
另外,她本人的气质,扮起妆来,也特符合崔派戏中大青衣的气质。还有她演唱时的口形也与崔兰田很像,但这种像又是自然的,不是她刻意去追求出来的,她简直就是继承崔派的最佳人选。
以上这些特点,均是她有别于其他演员的不同之处,一也是她艺术魅力的独特之处。40多年的艺术生涯,她历任安阳市豫剧二团(原剧团学生队,后又改为安阳市豫剧团)领衔主演,安阳市豫剧一团领衔主演、副团长。她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她向千千万万的观众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奉献了她的艺术青春。
她为剧团的发展,为崔派艺术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崔派艺术的发展史上为她重重地写上一笔,她也是专家、同行、观众公认的最具有崔兰田演唱韵味的崔派艺术的优秀继承者。凡看过她表演或听道她演唱的人,无不对她竖起大拇指。
崔派的各个剧目,她演起来均有乃师的风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上轿》、《对花枪》和《陈三两爬堂》这三个崔派名剧,因其他演员觉得不适合本人的条件或其他原因,均不怎么愿意演,结果,这三个名剧成了郭惠兰的保留剧目,继承和传播这三个剧目的重担也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肩膀上。
她也常常在思索:如何才能更广泛地把老师的这几个代表作介绍给广大的观众朋友们呢!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一次机会能代表安阳参加全省或全国的戏曲大赛(但这并不影响她在专家、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没机会不代表没实力,她的实力绝对有机会去争取梅花奖),再加上宣传不够,近年来她又很少在电视中露面等原因,使得一部分观众对她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崔派弟子中还有一个郭惠兰,而她却又恰恰是目前崔派演员中惟一的一个最能完美地展示崔派艺术魅力的"原崔派"的代表人物。
这不能不说是崔派艺术发展史上既幸运而又遗憾的一件事。这也使得许多观众,只知道崔派有这三个剧目,但却很少能欣赏得到,甚至逐渐淡忘了这些剧目。
还有崔派的《二度梅》(这个戏的唱腔旋律最适合郭惠兰演绎)、老版本的《卖苗郎》、《秦雪梅吊孝》、《蝴蝶杯》、《李双双》,崔派特色的《红楼梦》、《洪湖赤卫队》等剧也快丢失了
以上这些剧目再加上《秦香莲》、《桃花庵》、新版《卖苗郎》等剧都急需留下一个郭惠兰演出版,以原汁原味地把崔派唱腔艺术介绍给广大的观众朋友.并可为后学者提供一个学习的样本,同时也可供欣赏、珍藏、研究之用。近一年来,本人的忧虑越来越深,眼看着新一代的崔派传人中至今仍未出现一个能代表"原崔派"特色的演员,而且她们还全部走的是"新崔派"的唱腔路子,这不能不使人担忧。
更使人担忧的是,有些演员越唱越离谱,大有渐行渐远之趋势。
老年观众是越看越焦虑,年轻的观众则误认为这即是崔派。殊不知,这和原来的崔派已相差太远了!长此下去,真不敢想象。此时此刻,就更突显出了"原崔派"的代表人物——郭惠兰的重要性了。
她现在已成为观众心日中的一面旗帜了,社会各界应予以人力扶持才是。长远看,这对崔派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热心的观众也用不同的方式(或打电话,或登门拜访)向郭惠兰表达了他们的希望——希望她尽快地把白己的舞台艺术录像保存下来,为"原崔派"留点儿资料,更希望她为崔派的发展多尽力量。
而她本人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把老师的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呢!但她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很有限的,这得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剧团、音像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及专家、社会有识之士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行!
崔派艺术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的一个瑰宝、一枝奇葩,是崔兰田大师一生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她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她的唱段其实还有很多,这也都需要尽快地从她的传人(尤其是郭惠兰)那里挖掘、整理出来才是。
趁现在郭惠兰的艺术青春还健在,还能演、能唱之时,越早整理越见成效。如果一旦等郭惠兰年事已高,不能演也不能唱时再去做这些事情,那么留给我们的遗憾将会更多,说的更严重一些,"原崔派"文化将会逐渐消失。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可真是崔派艺术的极大损失!
本人在此无意否定"新崔派",客观地讲,"新崔派"对崔派艺术的发展和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应给予肯定并鼓励。现如今,"新崔派"的音像资料比较多,而"原崔派"的音像资料太少了,这其实就是一条腿走路,是偏向发展、畸形发展。一个流派,多留下几个演出版本总是好的,不同的版本肯定有不同的特色和味道。本人也衷心地祝愿"新崔派"和"原崔派"花开两朵,共同为崔派艺术的大花园增彩添香,共同使崔派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