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陈文敏 广彩大师陈文敏传承创新广彩瓷
神态慈祥的观音、活泼可爱的孩童、色彩艳丽的孔雀、跃然画卷的金鱼……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的工作室内,展示着题材各异的广绣作品,这些作品灵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广绣,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广绣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与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和江苏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年逾古稀的陈少芳从事广绣艺术超过50年,她将中西艺术的精华运用到广绣中,开宗立派独创出“陈氏广绣”,2007年,她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广绣艺术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历经兴衰:兴旺时远销海外,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衰落时仅被当作是艺术“火种”保留。记者采访了广绣大师陈少芳,及其传人——儿子谭展鹏、儿媳黄敏健,了解他们如何绣出现代广绣艺术的创新画卷。
融汇中西成就广绣大师
陈少芳工作室内展出了众多作品,包括由陈少芳、谭展鹏、黄敏健三人创作、绣制的《鱼跃荔丰》、《荔香醉岭南》、《五子戏乐图》、《凤冠鸟》、《傲视群芳》、《岭南佳果》、《王者风范》、《和谐广州》、《春光明媚》等,这些作品色彩丰富形象传神,陈少芳说,她在创作、绣制作品时,不拘泥于传统的广绣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糅合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髓,因此作品与别不同。
陈少芳的作品独具一格,与她的求学经历不无关系。陈少芳介绍,她曾在中南美专附中读了4年中学,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升学广州美术学院。“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国画系人物科,老师都是名家:教我人物画和山水画的老师分别是关山月和黎雄才,他们都是岭南画派的名家,而我的班主任则是中国著名画家杨之光。”陈少芳说,“求学期间,我接触到许多中西方不同的艺术,这对我后来的广绣设计影响深远。”
1962年,陈少芳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设计,从此她便与广绣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工作后我很快就喜欢上广绣,想多学点广绣技术,但却一波三折。”陈少芳说,当时的绣工思想陈旧,她作为设计人员,绣工们不允许她碰针线,每当她向老师傅请教时,都会遭到绣工们的冷嘲热讽,生怕她“踩过界”抢了饭碗。
“文化大革命”初期,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陈少芳被分配到工厂做工人。1972年,广绣研究、生产恢复,陈少芳得以重操旧业。“当时广绣仅被看作是‘火种’保留,社会上很少有人重视这门艺术。”陈少芳说,上世纪80年代,广绣艺术甚至处于“人亡艺绝”的境地。然而,困境并未能阻挡陈少芳对广绣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陈少芳的工作室内,展示着由她创作的广绣作品《我爱小鸡群》,画中女孩手捧小鸡,毛茸茸的小鸡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可爱。陈少芳说,这幅作品1978年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时,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作品前驻足观赏良久,并兴致勃勃地招呼陈永贵说:“快来看小鸡”,这件事成为当时广绣界的一段佳话。
而以孔雀为主体的《晨曦》,是陈少芳最钟爱的一幅作品,连为孙子起名时,也用到“曦”字。陈少芳向我们道出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1981年年初,陈少芳正在创作该作品,但一直找不到解决作品中孔雀翅膀面向观众方向伸出的透视感问题,于是她一遍遍地修改设计图。时值除夕夜晚,工厂大门已被锁上,同事们都回家过年了,但陈少芳仍在设计室忘我创作,厂领导巡厂时惊奇地发现了陈少芳,她的丈夫急忙到设计室把她接回家过年,而正是这个除夕夜,陈少芳想到了晨曦从地平线方向射出时,阳光一定会照射到孔雀的翼底下,于是陈少芳一反常规,设计出翼底比翼面光亮的孔雀形象。
《晨曦》最终在1982年春制作出来,并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
走进广彩大师陈文敏的作品展示室,旋即进入广彩的天地。室内展示了瓷板、瓷碟、花瓶、酒壶、冰淇淋具等各式器形的作品,上绘图案多彩多样,毫不拘泥,既有传统样式的人物、花鸟等,亦有山水画作、毛笔字画、摄影照片等其他艺术样式。陈文敏说:“广彩就是这样一门包容的艺术。”
广彩即广州彩瓷,是在瓷器面上彩绘纹样图案,经烘烧而成的釉上彩瓷手工艺品。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52岁的陈文敏2012年被评为该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师承老行尊余培锡,从事广彩已30多年了。
记者专访了陈文敏,听他讲他与广彩的故事。
广彩历史源远流长
在陈文敏的作品展示室,他取出几件风格各异的广彩瓷碟说:“这几件作品,是我按照各个历史时期广彩的不同特点仿制的。”
广彩有300多年的历史。陈文敏介绍,广彩源于明末清初广州三彩、五彩和珐琅彩等彩绘装饰艺术,清乾隆年间,广彩逐渐发展成熟,由于广州“一口通商”,中国内陆商人从江西景德镇运大量白瓷胎至广州,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烧成广彩后,销往国外,由于销量可观,广彩逐渐成为了独立行业。
陈文敏指着一只绘有外国皇家纹章的瓷碟说,这种样式的广彩在清朝乾隆年间颇为常见,嘉庆至光绪及鸦片战争以后,广彩销路不断扩大,并创出了闻名世界的积金彩瓷工艺,颜料色彩也从前期的十几种增加至几十种,炫彩华丽的纹样图案更为完整细密、多种多样,备受欧美国家的贵族欢迎,一些外国贵族定制广彩,会要求绘上其家族纹章印,以彰显地位,称为定烧瓷。
“清末民初,岭南画派名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广州开设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并建立瓷画厂,用工笔重彩等国画技法,以彩瓷颜料画瓷画,为广彩注入了新鲜血液。”陈文敏说,“可惜后来因社会动荡,岭南画派大师们很少再做广彩了。我现时正尝试将岭南画派的画作糅合到广彩制作中,希望重现昔日广彩的辉煌。”
为此,陈文敏邀请了当代岭南画派名家杨之光、陈永锵,把画作绘于瓷器上,烧制成广彩。此外,陈文敏也经常亲手绘制国画样式的广彩,而他之所以敢于尝试糅合国画和广彩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皆因他有着深厚的国画与书法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