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记者 李松林:官员对记者提问发呆傻笑的N种可能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爱发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爱傻笑.尤其,是面对媒体记者采访的时候.但是,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当地发改局

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爱发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爱傻笑。尤其,是面对媒体记者采访的时候。

但是,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当地发改局官员马科长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先是无言以对,再答非所问,接着发呆傻笑。不管记者怎么问,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讲了"。

于是,只是一瞬间,马科长红了。被网友戏称为"背书帝"、"傻笑帝"。按照常理,一般官员在面对媒体记者时往往都是正襟危坐,激情飞扬,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生怕自己的意思被记者误解,力争要把本地特色和"真实情况"汇报给全国人民。

但是,这位马科长,直面记者连番发问的同一个问题,不仅沉默、发呆、傻笑,而且还坚持"背诵背景材料",最后居然多次打断提问表示"不讲了"。这需要多大勇气来应对,多大的耐心来消磨和敷衍?

我想,马科长对记者的提问保持发呆傻笑的理由可以有万万千。不妨来列举几条。

第一种情况,对记者的采访没认真准备。不论职场还是官场,人们总爱强调"不打无准备的仗"。不过,马科长总爱标新立异,逆而行之。或许,在马科长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把记者放在眼里,寄希望于"临场发挥",于是发呆傻笑开始出现。

第二种情况,马科长本身只是个"半罐儿",记者的提问却太"高深"。古语讲,术业有专攻。农民每年粮食收成多少,教师一年教过多少学生大抵心里有数。说不定,马科长对本地钢铁产能的实际情况心里没谱,所以不得不发呆"使劲想",傻笑"不好意思"。

第三种情况,发呆傻笑,"不讲了"只是马科长响应了上头的"对策"。熟知官员等级的人应该清楚,科长,在我们这个官场里只能算是"不是官的官"。记者来采访,科长不过是"领导"的一颗棋子,一个话筒,领导只需对马科长讲一句"你懂的",马科长便会对"领导"的意思心领神会。

第四种情况,马科长天生胆儿小,面对前(钱)途或仕途,不敢对记者轻易开口讲话。有的时候,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钢铁产能算得上是个核心问题。为了不给上头捅个篓子,马科长面对记者如革命烈士面对刺刀一般保持"宁死不说"的"革命情深"。

第五种情况,刚好这几天马科长"日理万机",取得了某些工作成就。"日理万机"太劳累,劳累容易使人加快衰老,精神恍惚,陷入发呆;但是,一想到取得了某些工作成绩心里就偷着乐,所以,傻笑也是再所难免的。

第六种情况…

对于"背诵背景材料"我可以理解。因为上帝给你一张笨嘴的同时会给你个好记星般的记忆力。只是,我一直想不通,马科长屡次表示"不讲了"是出于什么心理?

突然想起,小的时候,老家有一精神病老人,见人就说"你好。"长辈们告诉我,那是因为他曾经精神正常时经常对人说"你好"。

依照此逻辑,马科长的"不讲了"或许也是因为经常对同事和领导说"不讲了"的缘故吧。

但是,一个经常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不讲了"的人是如何混上科长的?

难道,该地对官员行政能力考核的指标就是看他是否惯于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