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生活 雷平阳让我重获新生
前些日子听古代文学和文学概论的老师在班上说今年云南有一个人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们说的很不屑,说这个人只是时不时出来在《昆明日报》上发表一点东西,不知怎么的就获得了这个至高的荣誉,所以我也没怎么关注,名字也没记。
可事情并不是如此的简单。
前不久在和一个多年的老同学聊天时聊到敦煌学著《灿烂佛宫》的作者赵声良时,我告诉他这本书是我们昭通人写的,很给力。他突然告诉我说去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昭通人,叫雷平阳,我很惊讶,顿时产生了要了解此人的潜意识。
于是我上网查了雷平阳简介及其相关的新闻、书籍。事实并不像我的老师所说,恰恰相反,他获奖是一种必然。 雷平阳,著名作家,1966年生于昭阳区土城乡土城村欧家营。现居昆明,任职于云南省文联。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画卷》、《普洱茶记》等,诗集《雷平阳诗选》《云南记》。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2006年年度青年作家奖。
这些资料足以说明雷平阳不是凭借时不时的在《昆明日报》上出来发表点东西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他凭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毅力和对文学事业的不懈坚持,凭的是对昭通这个充满南方浪漫主义里的现实主义的地方的真挚情感和独家的解读。
雷平阳在获奖回乡后的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在中国我只爱云南,在云南我只爱昭通,我会一直不知疲倦的写昭通,直到写不动为止,因为我是这片土地的儿子。短短几句话表达出了作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与执着的爱。为什么作家会对云南的昭通有这种“偏激”的爱呢?答案有二:第一,作家的故土情结,没有哪一个作家不爱自己的家乡,那片养育他的土地;第二昭通的风土人情,昭通位于云南的东北部,北接四川,东连贵州,地理位置甚至比省城昆明的还要好,但是昭通多山,而且纬度较高,土地贫瘠,正是这种地理因素造就了昭通地区人民勤劳简朴的生活民风,也造就了昭通地区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
雷平阳的一句只爱昭通,只写昭通让我改变了自己对家乡,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就是因为昭通土地贫瘠,特别是我们柳溪,土地更是贫瘠的寒酸,所以人民不得不一年到头的耕作,但累死累活也只能刚刚解决温饱,更别提小康,所以穷是必然的。
我曾立志要飞出昭通那块贫瘠的土地,去远方寻找一片新的天空,也是因为这个,我对自己的故乡比较麻木,可以说没有多少感情,我一心只想有一天有所作为以后把家人全部接走,然后永远不回那个贫穷的地方。而且我对写作的看法是呆在我们那个整天看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生活的小地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可是我错了,我们那个地方值得写的很多,而从来没有人写过。
来到昆明上了不到一年的大学,总感觉和昆明这个地方的人格格不入,这里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整天看着那些匆忙流动的人群跨着一个小包在路上疾步奔走,从来都只是低着头,很少有人会开口说话,似乎人与人之间一个不认识一个,都是陌生的,不像我们老家,人与人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寒暄那么几句。
于是我也学会了匆忙,整天都似乎在忙,忙的身心疲惫,但到现在都居然不明白自己在忙些什么,甚至有一天晚上走在会宿舍的路上明明听见两个讲着纯正昭通话的女生都不敢开口和她们说话。我感觉自己在跟着这里的人丧失一种人性的东西,丧失我们昭通人本来的一些东西,跟着这座发达的城市和这里的人一起沉沦。我几度失去人生目标。
是雷平阳的作品把握从沉沦的漩涡中拉了回来,是他让我明白在平凡的土地上能够完成不平凡的事业,只有活在一个头脑清醒的地区的人民中间,才能把自己磨练成一把寒光逼人的利剑,昭通那片土地养育了太多务实求真的人民,也创造了不少像雷平阳这样的昭通“沈从文”,这片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土地,必将生生不息,养育出更多的雷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