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朝柱新平 普朝柱与新平水利建设
光阴易逝,朝柱同志离开我们已近十年了!十年间,新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少民族彝族山苏支系也告别了解放前"可恨年年鸡养旧,一生未能着新衣"的贫困生活,喜迁新居,住进了钢混结构的新楼房。每逢清明倍思亲,"幸福当思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看变化,思故人,更加深了我对朝柱同志的怀念!
我永远怀念朝柱同志在新平工作期间,在哀牢山区留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朝柱同志先后两次到新平任职,都是在形势严峻、条件艰苦、人民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工作局面的。在这片热土上,在新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穷困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尤其在抓新平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上,他更是作出了很大贡献。
1953年,时逢春夏大旱,且持续时间长、农村受灾面积大,全县除少部分有长流水灌溉的保水田能按节令栽插外,部分稻田因缺水而被迫改种红薯、饭豆等小杂粮;一些农田颗粒无收,全县有84个乡镇受灾减产。
当年9月,普朝柱同志到新平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到任后,他立即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跑遍了哀牢山的村村寨寨。在栽秧农忙季节,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深入到最关键的沟坝,冒雨指挥堵水栽秧,抢栽抢种。
他提出"抗旱在冬"的号召,发动群众"沿山开沟,拦河堵坝,大田关水"。至1957年,全县修建小(一)型水库3件,蓄水量65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件,蓄水量42万立方米;开挖水沟4条,水沟长32.
5公里,总灌溉面积1.44万亩;修建小水塘430个、小水沟1400多条、盘山围洪沟4600多条,大田关水3000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县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3122万公斤增至1957年的3698万公斤。
1957年3月,普朝柱同志调回玉溪地委工作。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大跃进"中,新平县一下子实施17件百万方水库和大沟建设工程。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力不从心,部分工程被迫下马,未达到蓄水目的。当时,全县的劳动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17件大工程上,忽视了数千件小水利设施的岁修续修,大多荒芜淤塞,灌溉面积下滑。
粮食单产从1957年的166公斤减到1960年的111公斤,稻谷总产量由1957年的3183万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2801万公斤。群众思想混乱,贫病交加,生活艰难,全县非正常死亡达万余人。
在新平县极为困难的紧急关头,普朝柱同志受命二进新平,任新平县委书记。1960年至1964年,在朝柱同志主持新平县委工作期间,他雷厉风行,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下放大牲畜、自留地,贯彻按劳分配等政策,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再次获得生机。
在水利建设方面,朝柱同志着重抓重点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修建瓦白果水库和团结水库的引水、放水沟,把水库蓄满,充分发挥水库效益。
朝柱同志还同县农水科的干部一道,深入了解全县沟渠配套及水源情况,拟订了正确的沟渠开挖方案;及时总结推广堵鸡堵水库等多队联合协办修水利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建成了一批小水库和引水配套设施,使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朝柱同志亲自领导参与的新平山区小水利建设掀起热潮,先后持续了约15年之久。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拥有10万方以上、100万方以下的水库65座,库容13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6万亩。这些水库在新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平各族人民永远怀念朝柱同志,正是:
哀牢山上好书记, 敢写脱贫致富篇。 老少边穷何所惧, 治山治水换新天。
求真务实兴水利, 打坝修沟创业艰。 两袖清风倏然去, 造福后代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