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本科生 童庆炳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暨《童庆炳文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高欣然)12月26日为童庆炳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遵照先生遗愿,童庆炳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暨《童庆炳文集》首发式在京举行。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弟子百余人参加了座谈会,追忆童先生的教育理念、治学风格和为人品格。
《童庆炳文集》(10卷)由童先生生前亲自整理编定,辑录了他从事文学理论研究57年来最为精华的文论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刘利在致辞中评价,这套厚重的十卷本《童庆炳文集》,是先生一生学术成果的凝聚和学术成就的证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认为,《童庆炳文集》代表着童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童先生最精华的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中文认为,《童庆炳文集》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从反思、探索到走向创新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理论自觉性。
辽宁大学的王向峰教授在谈到童先生的治学之路时说:“童先生的学养构成主要有三个支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古代文论资源的保证、文学创作经验的融入,这在文集中都有非常具体的体现。”
童庆炳先生是中国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是文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创建者。他的文论思想经历了审美诗学、心理诗学、文体诗学、比较诗学和文化诗学的系统建构,极大地推进了当代文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童先生早期弟子王一川,在发言中用了六个字来形容童先生的师者品格:敬、让、宽、福、提、战,认为童先生是一位以德为先的师者。南开大学教授王志耕表示自己在三个方面受到童先生的教益:一是上课的态度,二是对待学生态度,三是引导学生平等地去论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津指出,童先生与每一个同学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童先生这里学习到了如何对待学术、对待学生。
2014年,童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文章,认为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是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童先生不仅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是一个德行天下的仁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书瀛讲到:“看到许多学生写的悼念童先生的文章,很感动,学生们怀念他,需要他,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对童先生的品格风范有着这样的评价:“童先生是一个诚挚的人、纯真的人,他热爱教学工作,为人谦虚、认真、执着,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一个高尚的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认为,童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精神,体现于他的作为一个学者的自觉性,他自觉的作为一个有机的学者,始终和时代、社会以及文化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一方面体现在童先生是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来面对时代和社会,另一方面体现于他对于学者和同仁,始终保持着对话者的平等姿态。
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认为,童先生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有一种精神榜样的意义,他的光辉人格主要表现在:拒绝诱惑、甘于寂寞,保持一种心灵的自由;甘为人梯,对待学生极力扶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