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子女 [交大记忆]吴文俊学长: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图]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

[编者按]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吴文俊学长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的“吴公式”,于2001年获颁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吴文俊学长与钱学森学长、张光斗学长、徐光宪学长一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并在113周年庆祝大会上受到隆重表彰。

位于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承扬钱学森精神,已广为人知,钱学长的品格和贡献深入人心。而人们或许不太熟悉,在闵行校园,也有光斗路、文俊路、光宪路,与学森路一起见证着学校的新发展。“交大记忆”在此连续推出三期,缅怀张光斗学长,致敬吴文俊学长、徐光宪学长。    

吴文俊学长生于1919年,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教。吴文俊学长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谈起年轻时期在交通大学求学、担任助教的经历与见闻,吴文俊学长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他当时读的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园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当时,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他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他们俩都是交大的早期毕业生,长期在交大任教,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讲得都非常清楚,威望很高,很受学生的欢迎。

裘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只要有问题,就决不容许草率解决,听过他课的学生都表示受益颇多。吴文俊学长谈到,当年的自己因此也非常喜爱物理,还有陈怀书先生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和武崇林先生的代数方法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武崇林先生还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珍贵藏书借给他,给予他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吴文俊学长说,大学一年级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学风也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    

然而大二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不得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办学。吴文俊学长的大二到大四就是在那里读完的。他回忆说,搬到租界里,办学条件就差了,搬来搬去,也影响教学。一个影响是做实验,一年级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都很严格,到租界后做实验就不行了。

还有就是上课,三、四年级一起上课,先上三年级的课再上四年级的课。不过,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从教师到学生,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念书、学习和工作,“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我受益良多”。    

吴文俊学长特别指出,朴实的学风是交大办学的一个特色,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今后也不能动摇。他同时强调,不能光顾一面,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范围里面,应该放眼世界,扩大知识面。各个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传统,应该保持其中的优点,缺点要想办法弥补。    

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吴文俊学长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当了著名数学家郑太朴先生的助教。他回忆说,郑先生不善言辞,当时做助教就是根据郑先生讲的课程,到班上讲讲习题,一个星期有一次习题课,就是每个星期去听听他讲的课,问问他大概怎样安排习题。平日的接触很简单,然而有一天,郑先生特意到吴文俊学长家中,告诉他教育部要招考中法留学交换生的消息,鼓励他去深造,令他又意外又感激。    

吴文俊学长表示,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方向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都在寻求怎样救国,怎样走复兴之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表达,但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复兴中华。

而大学在这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吴文俊学长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吴文俊学长担任校庆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母校题词“勇攀高峰再创辉煌”,表达了深切祝福和美好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