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国子女 百岁长女追忆“王国维家事”:教育子女很跟时代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已百岁高龄,让老人讲述自己的家事,是怎样的因缘促成的?回答:早年曾有不少出版人和媒体邀请王东明女士讲述父亲王国维和家族故事.但她感觉很多事

记者: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已百岁高龄,让老人讲述自己的家事,是怎样的因缘促成的?

回答:早年曾有不少出版人和媒体邀请王东明女士讲述父亲王国维和家族故事。但她感觉很多事情比如父亲之死大家没必要纠结,所以对于媒体和出版人的“追问”,她均婉言拒绝。但是近年来,特别是接近百岁的时候,她愈发思念父亲和亲人。作为王国维先生唯一在世儿女,她觉得自己应该将记忆中的父亲的故事留下来,对于世人种种关于父亲的传说给出自己的资料,以供今人和后人参考。

记者:王国维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但关于他个人的记述似乎不多,本书海峡两岸同时面世,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2011年台湾清华大学举行百年校庆,邀请清华名师后裔参加,台湾清华大学陈力俊校长邀请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参加。当得知王东明正在撰写回忆录,陈校长力邀王女士将其交给台湾清华大学出版。因为王国维当年在清华大学执教,王东明先生也随父居住在清华园两三年,因此对清华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欣然答应。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通过《看历史》记者何书彬采访王东明的报道,了解到此事,当即与多年合作伙伴台湾商务出版社取得联系。因为当年十四册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所以王东明对于商务也有好感,因此台湾商务印书馆与台湾清华大学商量,决定两者共同出版该书。

之后台湾商务也将大陆简体版权授给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同时约定海峡两岸同时面市,共襄盛举。

王国维教育子女很跟时代

记者:在女儿看来,王国维先生是怎样个性的人?她对父亲的印象和感情如何?

回答:在王东明看来父亲是个“寡言笑”、个性刚直的人,喜好看书,也可以说是嗜书如命。父亲王国维的一生中可能没有娱乐这两个字,住城里时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琉璃厂,常常会为买到一本想要的书兴奋不已。对于仪表,向来不重视,天冷时一袭长袍,外罩灰色或者深蓝色的罩衫,另系黑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夏穿熟罗或夏布长衫。除布鞋外,从来没有穿过皮鞋。头上一顶小瓜帽,即令寒冬腊月,也不戴皮帽或绒线帽。

王国维对待孩子表面上不显得亲热,但是心底却有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王国维先生一闲下来就会抱孩子,一个大了,一个接下来。平时休息时,偏小的儿女们经常会围着王国维,要求他吟诗给他们听。王国维先生从不厌烦。有时遇到孩子们求画的请求,因为不会画,他只好画一个策杖老人或一叶扁舟。

记者:作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教导子女上,与凡人有什么不同吗?他对子女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倾向有怎样的影响?

回答:王国维先生从自身经历中悟到,子女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才能有生活的保障。他没有要求子女去做他那种的学问。而是要求学习掌握一些直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职业方向也是寻求那些生活有保障的职业或岗位。他的子女们后来在艰苦环境下互相提携,刻苦学习,成为掌握专业技能的有用人才。

同时,王国维先生自己接触并研究中西方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和新知识的教育。例如,他为子女们择校首选新型学校,他的子女们在当时条件下,除了家学影响,同时接受外语和先进科学教育,是很跟时代的,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美术(绘画)、京剧等。例如在清华的时期,让子女们接触到科学馆、电影等新事物,大开眼界。

对于王东明女士,王国维则是亲自授课,从《孟子》《论语》开始学习。每天下午两点按时上课。讲解时王国维先生从不看课本,也不逐字逐句地讲。待讲完后,就会问女儿听懂没,在得到肯定回答后,这堂课就完了。第二天上课便是背诵之前所讲,背完后再开始教授新内容。很多时候都是拖拖拉拉背完,王国维先生并不生气,而是不断耐心提示女儿背完功课。

王国维自杀造成家族百年飘零

记者:王氏后人怎样看待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成就?

回答: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球的文化遗产。同时是海宁安化坊陈氏王氏后裔共有的宝贵财富,王氏后人很为它感到骄傲。王东明女士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海峡两岸学者、专家及亲友联合举办王国维学术讨论会和王国维遗物展。同时建议王氏后人多学些国学和了解王国维成就,以配合专家、学者及王国维学术热心者,开展王国维的活动。

记者: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就是王国维先生的自杀之谜。王东明老人和其他王氏后人怎么解释这个谜团?他的自杀对后人影响如何?

回答:王东明女士认为父亲王国维之死应该是当时各种因素促成的,导火线则是王国维长子王潜明突然病逝,王潜明的妻子罗孝纯被其父罗振玉带回去自己照顾,王国维受到很大的刺激。而经过数十年的猜测和讨论研究,王东明女士比较赞同陈寅恪先生所阐述的“自由之意志的缘故”。是对于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追求,并非外力强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