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孙晓云丈夫是谁 孙晓云:“我首先是一名党员 然后才是书法家”
新华网南京6月30日电(记者蒋芳)孙晓云头衔很多,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孙晓云头上的光环更多,十七大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南京十大文化名人、江苏省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奥运火炬手……面对这长长一串的称号,孙晓云说:“我首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书法家。”
当选十七大代表,肩头沉甸甸的
当中组部向全国党员发出了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重建的倡议之后,孙晓云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当天就提取了现金10万元,扎得整整齐齐,交给了妻子。第二天,孙晓云郑重地向江苏省美术馆上交了这份沉甸甸的“特殊党费”。
“我们全家都是党员,家人总鼓励我多捐点,多捐点。”孙晓云告诉记者。
这不是她第一次捐款。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她带头捐款6000元。在江苏文化系统组织的数次赈灾义捐、义卖活动中,她已经捐出了二十余幅作品,按照她的身价,每幅市价至少5万元,总价超过百万元。
“奉献,怎可用市价衡量?我并不是要跟谁攀比,只是身为党员,身为十七大代表,身份特殊,责任重大,我必须做得更多。”孙晓云动情地说。
德艺双馨:“德”在前,“艺”求精
孙晓云出生书法世家,3岁起开始跟着母亲习字,50载的光阴在无数次挥毫泼墨中悄然流逝。至今,她仍保持着每天练字的习惯。“我的手就是个‘毛笔手’,就好像从小练钢琴的孩子一样,每一根手指、每一块肌肉都顺应着某种驾驭能力而成长。”孙晓云说。
写字缘于自己的愉悦和兴趣,虽然初衷并不是名利,市场却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回报。孙晓云懂得感恩,自2004年她当选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爱心大使以来,慈善活动场场不落,捐字,捐钱,甚至把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也捐了出去。
孙晓云曾经说过:“作为一位艺术家,要做到德艺双馨。德,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有一条不会变,那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艺,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有一条不会变,就是尽力做到无愧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书法有“法”,文化也要溯“源”
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在孙晓云心目中,书法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母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书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将认字、写字同步起来,书法课应当成为小学生的一堂文化必修课,而不是艺术选修课。
孙晓云的《书法有法》曾创下了书法理论书籍的销量奇迹,引起了巨大反响。著名作家阿城评论:“读这本书的人,会忍不住指腕活动起来。”她在书中有观点认为,中国书法的审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字“形”,把书法当作了一种“视觉”艺术,甚至很多专业人士都在追求书法的造型美,却忽略了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成长的书法,其本源是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我们不能成为无知的后代,不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开来。”孙晓云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