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王中林 【中国科学报】王中林:在寻找中发现机会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10日,北京迎来了暖冬里相对寒冷的一天.但刚刚从美国飞抵京城的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心里却是热乎乎的.这天上午,他与其他外籍科学家一起

1月10日,北京迎来了暖冬里相对寒冷的一天。但刚刚从美国飞抵京城的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心里却是热乎乎的。这天上午,他与其他外籍科学家一起参加了2013年度中国国家科技奖的颁奖仪式,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奖励证书。

“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

其实,获奖对于王中林而言并不稀罕。此前他几乎就是位获奖专业户,但此次获奖对他却有着不同意义。“这是国家对我多年推进双边合作、共建实验室、培养人才的认可,意义非同以往。”王中林脸上露出喜悦与幸福。

对好奇他成长经历的记者,王中林介绍说,“我非书香门第之子,也不是名校毕业”。一边说,他一边搬来电脑,让记者们看他的童年及其与家人的照片。其背景是中国典型的西北农村瓦房。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考上出国留学资格那会儿,家里连机票都买不起。”接着他话锋一转,“在世界大舞台上,科学家作研究、出成果很重要,但做人与风范更重要。”

他认为,“在生活中,不妨多一份努力,少一分浮躁;多一份贡献,少一分抱怨。只有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心态不平衡,会影响健康,身体不行了,一切都完了”。

“一块砖头下方,可能是一块金子”

王中林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首屈一指,并由此成为中国“千人计划”的一员。他自认为成功缘于自己遇到困难时,依靠信心坚持着一路走来。

2011年,他的一个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测到一个比平常强度高的信号。讨论中,他问学生:“你是怎么测出来的?这个信号究竟是真还是假?你应重复这个实验20次,看究竟怎么回事?

在随后的6个月中,这个学生按照他的要求,不断重复实验,最后发现一个零件没封装好,使得纳米膜材料之间出现空隙,并产生滑动。就是该滑动产生的摩擦效应,使他们研制的纳米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了几倍。目前,该技术可实现50%机械能转为电能的转换效率,每平方米可以输出300多瓦电力,正成为一项新能源技术。

他很感叹,“什么叫擦肩而过?在科研活动中,突然被绊脚石绊倒,这个砖头下方,可能是一片铜,也可能是一块金子,更深处很可能就是金矿。任何一个从事科研的人都愿意作出原创成果,我们的实验室刚好遇到,并抓住了机会。这或许是一种奇遇,也是人生的“大幸”。

学生不叫他“老板”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王中林没有想到自己和学生能做出那么多事情。在年终总结时他才发现,这一年他和学生共发表了90多篇文章,而且这些文章的平均影响因子大于10。学生获得了6个奖项。目前,他已培养博士和博士后达150余人。其中不乏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学生们的动力从何而来?”记者问。

王中林告诉记者,在飞往北京的旅途上,他还在修改学生的论文。他必须与每个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如果署他名的文章,每个字他都会反复阅读和修改。如果他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他会亲自提交编辑部。

“在美国大学系统,我没权力给学生涨工资,但我努力让他在人生路上迈向新台阶。有目标的学生不会因为薪水提高而激动。我常对他们说,‘看看你的师兄,你就是下一个’。”他讲述道。 在日常交往中,学生不叫王中林“老板”。他这样阐述,“我与学生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我是他们的导师,即科研路上的向导。我只要训练他们,他们就会提高”。

“带学生关键是与学生交心”他说。

学生遇到个人问题时,王中林也会帮助出主意。“相信我,至少我是过来人。”他深知,对于学生而言,不能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是商业关系,而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学生一旦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好意,就会接受批评。

“我现在取得这些成绩,事实上与所有学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王中林说,有时他与学生交谈的话题并不限于科研,更多是谈人生,包括自己遇到什么难处也会对学生讲。因此,在学生们心里,他是朋友,而非“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