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与宋清如之子 跨越400年朱莎眉批:朱生豪之子对谈陈薪伊

2017-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莎学翻译史上,朱生豪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自1935年起,朱生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莎剧翻译历程,他收集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资料进行比较和研究.

在莎学翻译史上,朱生豪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自1935年起,朱生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莎剧翻译历程,他收集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资料进行比较和研究。翻译工作开始不久,便因战乱而受到干扰。译稿屡次在战火中丢失,朱生豪只能以顽强的毅力补译失稿。

在艰难的生活和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的身体状况与日俱下,却仍然以病弱之躯完成了三十余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1944年12月,三十二岁的朱生豪英年早逝。他不仅为中国的莎学翻译领域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同时还将研究和翻译莎剧的见解主张写进了序文、题记之中,用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译学宝库。

在当天的对谈交流中,朱尚刚追忆了父亲朱生豪生前的治学态度与为人风骨。他说道:“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步步紧逼,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稍有点正义感和民族感情的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父亲当然也不例外。原先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常因报国无门而感到苦闷迷惑的父亲,这时发现自己的工作可以为民族争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彷徨之中发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精神就一下子振作起来了。

从此,父亲一改原先‘孤独、寂寞、彷徨’的心态,进入了莎士比亚的世界。

”而一旦开始着手翻译莎剧,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将是文体的选择。四百年前的莎剧由中古英语写成,如果直译不但难度极大,而且难以为现代的读者所接受,尤其是不利于展现舞台剧较强的表现力。

朱生豪作为诗人的气质使得他的译作中充满诗的元素和韵味,从而留下了“神韵说”的莎学翻译理论。在翻译事业之外,朱生豪的诗人身份也逐渐为人所熟知,其优美动人的散文、书信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尤以其写给妻子宋清如的情书为胜。

在朱尚刚汇编的《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中,收录了多篇极具诗情画意的书信短文。在现场,朱尚刚还带来了朱生豪生前用过的词典和手稿,并与观众进行了亲密交流。

朱生豪“遇见”哈姆雷特

陈薪伊舞台呈现对话中西四百年

在当天的对谈中,陈薪伊导演谈到在排演《哈姆雷特》之初,曾亲自拜访了朱生豪的故居。她坦言今年已经看了近十部《哈姆雷特》的相关作品,每个导演的切入点都不一样,而她选择的切入点正是朱生豪。她说:“我甚至想过在朱生豪的破屋里排《哈姆雷特》。

他拖着一个那样虚弱的身体,努力把《哈姆雷特》译完。他的情感却是那样乐观,语言又那么华丽,这给表演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她也将朱生豪视为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王子的“朱莎眉批”。

而让陈薪伊更为“动心”的是当时朱生豪翻译莎剧是与妻子边演边译的,“这才使得他的中译语言那么生动,我读过五个版本的莎译作品,只有朱生豪的译本感情准确,不拗口。”而朱生豪在战时拖着病体笔耕不辍地进行翻译,也让陈薪伊更加清楚地看到哈姆雷特的弱点。

陈薪伊说道:“在中世纪结束以后,莎士比亚的时代是文艺复兴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是要承认人的力量。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承认人的价值和力量。

莎士比亚的喜剧就是在讲人的力量,但为什么我要将悲剧作品搬上舞台呢?因为现在到了要挖掘人性卑劣和伟大的时候了。要让观众看到悲剧人物的发展模型,即人物是怎么沦落的?所以我会用解剖刀解剖哈姆雷特内心的弱点。”

将于12月15日登台的国家大剧院新制作莎士比亚话剧《哈姆雷特》中,朱生豪将与哈姆雷特一同站在舞台上。当大幕缓缓拉开,在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声中,病入膏肓的朱生豪趴在床上翻译着莎士比亚的剧本。日军的炸弹第三次把写好的手稿炸毁,被炸毁的《哈姆雷特》手稿散落在空中。

炮火声中丹麦邮号远远地吹响,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莎翁笔下的丹麦王室。“无冕之王”朱生豪的译莎壮举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经典情节将成为相辅相成的戏剧行为在舞台上铺陈开来。著名演员佟瑞欣和朱杰将在剧中分饰哈姆雷特与朱生豪、奥菲利亚与宋清如这两对角色,充满张力的角色安排和制作精良的舞美设计将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跨越中西四百年的莎士比亚戏剧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