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他的朋友们 嵇康之死原因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嵇康与山涛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而嵇康是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山涛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他们志趣相同,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吧.嵇康画像在偶然之下,山涛与嵇康得以相识,从此后便成为了莫逆之交.他的妻子还曾打趣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友情.只是,他们虽然是至交好友,但有的时候,也并不一定就一定了解彼此.当初,山涛在即将调任时,曾举荐嵇康来担任自己的位子.在嵇康获知这一消息后,就立马写了一封信给山涛,向他表明了自己志不在仕途,生性狂

嵇康与山涛

山涛是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的名士,而嵇康是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山涛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他们志趣相同,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吧。

嵇康画像

在偶然之下,山涛与嵇康得以相识,从此后便成为了莫逆之交。他的妻子还曾打趣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友情。

只是,他们虽然是至交好友,但有的时候,也并不一定就一定了解彼此。当初,山涛在即将调任时,曾举荐嵇康来担任自己的位子。在嵇康获知这一消息后,就立马写了一封信给山涛,向他表明了自己志不在仕途,生性狂放任性,不愿受到官场拘泥的的种种想法。

虽然如此,嵇康与山涛之间的友情却没有就此消散,嵇康对山涛还是很信任的。在嵇康临死之前,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托付给了山涛。他对自己的子女说:“有山涛在,你们不会孤单的。”从这句话中,足见嵇康对山涛的信任,也足见他们俩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当然,山涛也没有辜负嵇康的信任,他将嵇康的子女视如己出,一直将他们抚养成人。

嵇康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善于文,工于诗,也是竹林名士之一。后来,嵇康因得罪了钟会,含冤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山涛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都是三国时期的名人贤士,他们俩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是莫逆之交。

阮籍嵇康

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抗议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嵇康与吕安善

嵇康和吕安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吕安仰慕嵇康的高致,而嵇康也非常乐意帮助朋友,二人的关系非常契合。

吕安题凤

关于嵇康和吕安,还有一个小故事这里不得不提,嵇康和吕安关系很好,就算相隔千里,但是只要想念对方,就会不顾路程遥远,也会动身前往相见,这正要说明当时人们的豪放和不拘小节。

有一次吕安想要见嵇康,到人家家门前发现不在家,虽然心里有点不开心,但还是没有怨言,嵇康的哥哥嵇喜看到吕安来了很开心,出门来迎接,但是吕安没有进屋,而是在门上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

嵇喜没有反应过来,以为吕安故意这样做,其实不难发现这凤字拆开来看就是平凡的鸟,他是觉得哥哥不如弟弟好啊,后来也有人拿这个比喻造访不遇的情况。

嵇康交朋友的时候看中的是心,在乎的是性情是不是合得来,可以从吕安和阮籍与嵇康的交往中得到结论:嵇康的哥哥因为依附司马氏贵族,被当时的文人看不起。

在嵇喜代替弟弟为阮籍的母亲吊唁的时候不被待见,在吕安想要见嵇康见到嵇喜的时候被说成平凡的人,嵇康在临死前,将自己的事情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山涛,却没有和自己的哥哥说也是这个原因。

嵇康和嵇喜虽然是兄弟,但是二人志趣不一样,所以嵇康真正的朋友是吕安。阮籍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嵇康和吕安的交往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互相赏识的基础上,不然是成为不了朋友的。

嵇康与钟会

嵇康,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精通音律,特别喜爱抚琴。关于他的音乐理论著名的有《琴赋》《声无哀乐论》,同样对于书法、绘画、和文学都有相当多的成就。

嵇康画像

说道他与钟会之间的瓜葛,也是要从嵇康的狂傲的性情说起。嵇康为人旷达狂放,纵逸傲散。向叔还曾描述过他与嵇康之间的友谊,他认为嵇康轻时傲世,对待礼法也是不屑一顾的。最能体现嵇康的这种性情的就要数嵇康于钟会之间的纠葛了。

钟会出生于名门,还是曹魏的大将军,父亲是书法家钟繇。他少年得志,十九岁就当了将士,还被皇上封为秘书郎的职位,当然他的职位晋升的也很快,不出三年就被上升为尚书郎。虽然政治得意,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他对年长他两岁的嵇康很是敬佩。嵇康似乎对他很是不感冒,并不想与他有过多的交流。在《世说新语》这本书中就有提到:当时钟会编纂的《四本论》,想让嵇康看一下,但是心理又害怕自己写的书又入不了嵇康的法眼,于是情急之下,竟然““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没过多久,钟会又一次前来拜访嵇康。嵇康仍就不予理睬,继续在自己的家门口晃来晃去,一副别人看不见自己的样子。时间已久,钟会就觉得很是无聊,决定离去。就在这时,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以后,钟会将这件事记恨在心里,于是在后来,找了个机会将嵇康害死。

嵇康之死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