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关于一省二部的产学研结合
7月14日上午9时,每年一届的全国性科技盛会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中国——官、产、学、研和合发展”。
当天上午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做题为“关于一省二部的产学研结合”主题报告。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各位专家、领导、学者、企业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组委会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谈一谈产学研的认识。并介绍一下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动的产学研的情况。
省产学研是教育部、科技部以及省委同志主要领导人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我本人主要负责这些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这次的论坛主题是“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创新型国家”。省部产学研结合是否适合官、产、学、研的形式,我的报告让大家探讨。
一、省部产学研的结合的缘起;二、进展情况;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省部产学研的想法和目标任务;三、谈谈在工作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跟大家交流。请在座的各位指教。
一、省部产学研的缘起。
众所周知,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学产业化、保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早在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给我们的启发非常的深刻,发展高科技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化。从发展国家的行业来看,比如说美国新一代汽车的合作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英国的知识转移和合作伙伴计划,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方式,法国的竞争点计划等等这些都是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我国政府把握世界潮流,近年来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申石博士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同时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飞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主要领导高卧监临,认真分析了基本国情,我们的国庆子是认真指导、条块分明。以及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的问题,富有创意的提出了省部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新构想。
2005年的9月份,教育部和广东省签订了关于提高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协议,省部产学研结合正式启动,省部产学研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重点、人才密集的优势,又能够充分的利用广东产业化条件良好、市场比较成熟、企业投入能力比较强和创新基础比较扎实等等有利条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不是过去产学研合作的简单延续,而是新时期、新阶段根据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部署,和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推动形成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产学研结合的有利尝试。
刚才一开头我谈到省部产学研是否可视为官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是持肯定方式。因为这种模式无论是提升教育产业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省部产学研结合的进展情况。
2005年9月,省部签署合作协议之后,相关的工作迅速推进。06年4月,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下属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随后广东和珠海、惠州、江门、釜山四个社区都建立办公室小组。设立小组专项经费负责部署计划。迅速工作落实负责机构和人员、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部署高校,以上领导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小组,一年多来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三大保障体系,推动省部产学研顺利开展。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06年的8月份,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了广东省部研专项资金实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广东省17个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促进制定了创新若干政策。明确提出促进省部产学研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联合公关招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2、建立投入体系。06年广东省投入了1亿多元,设立了财政专项基金,今年增加到了2亿元,从明年起到2010年明年投入将不少于2亿元,并根据系需要逐年继续增加。我们还要求全省投入计划重点是向产学研项目的结合,广东各市、地、县、区财政和社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的产学研配套体系,投入超过了150亿元。
3、建设科技体系。开展了产学研结合的专门网站,及时发布动态、政策法规、申报指南以及科技成果的信息、开辟中国高校产业化、省部产学研专栏,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已经通过网络征集企业信息、高校成果信息一千多项。今年还启永乐产学研网上征集系统,为产学研提供时时快捷的服务。
实施快捷的模式,不断提升产学研的层次和水平。第一种模式是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已经组建数字电视、数字家庭、白色家电,现代通讯、精密制造、情节生产等产学研战略联盟13个。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署高校为主要技术支撑,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开展进行合作。
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一年多来部署高校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比如说东莞建立了两个研究院,两个研究院的走投资达到了240万人民币。同时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北京科技大学在广东、釜山四个研究平台之外;还组建了广东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也在釜山、惠州等区的组建了科技总院。
第三种合作模式是与高校的科技对接。在前几年我们就建设了专业镇,有一些镇是具有历史的沉淀。例如釜山七窍镇以纺织服装设计为主,中山的有一些镇属于灯具制作等等都是以专业化的生产。这一点科技部下了很多的工作,大力支持广东现在统计起来有160多个专业镇。这种合作模式就是要用高校和专业专人进行对接,现在部署的高校已经跟广东100多个专镇进行对接,提升了专业镇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比如说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东大学,分别与广东的皮革、牛仔等等开展了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一个镇跟大学进行合作,创造出了崭新的产品,已经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第四种合作模式是建设省部产学研机构的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分为省部山学言示范市、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3类,目前已经启动建设45个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经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
4、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方面精心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省内专家评审,2006年项目申报及立项情况:择优支持了70个项目共同4155个客体。58所大学参与承担项目,省外高等学校46所,省内高等学校12所;省外高等学校参与项目数目466%,省内高等学校参与项目数34%。07年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共收到722个项目申报,共有76所高校参与了申报。
另一方面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一年多来通过成果发布会和洽谈会,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三千多项,粗成成动对接的产学研结合项目超过五百项。目前清华大学与广东高等学校合作的项目已经超过了10多亿元。06年全盛实施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3200多项,实现总产值得41500多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
从一年多的实现情况看,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电子科技大学和美皮集团在微波炉、微波照明开展了军民能用的成功结果,成功地将多项技术应用到媒体,年销售额已达到48亿,中国地质大学国家级珠宝选择地区在广东省设立了三个实验室,每年都为深圳、广东基地珠宝界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广东珠宝行业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珠海、天威、纳斯达与广东高学校开展了产学研结合,迅速地提升了同行业生产企业的前两位排名。
目前全球70%以上的色带、60%以上的兼容磨合都在珠海生产。中山大学与企业合作瞄准家庭数字电视的这一问题,成功制定出了广东省第一个数字家庭领域的技术标准,并且积极争取形成国家行列标准,强占行业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江门市的科技公司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力量成功开发出拥有多个自主技术的打印机,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式打印机的产业基地,并被授权于国家投影机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广东的雪莱特科技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成功推破了飞利浦等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
成为国内广电源行业最强的企业之一。促进了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很多部署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企业、延伸到了工厂一线。
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学校在广东还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众多广东企业在部署高等学校也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促进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该说省部产学研的工作,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省部产学研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受到了科技、教育和产业链的一致好评。上月的27日,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广州成功地召开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70多所高学校、7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学校和广东各界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举办了广东省产学研科技成果展览和开幕式省部产学研项目的签约仪式,各个高等学校带来了3500多项科技成果寻求与广东企业对接合作。
广东各地企业提出了2400多项技术需求,促成了一大批项目成功合作的对接。会议还安排了13个省部产学研研究,23项校企全面合作项目,11项高等学校对接项目,和131项产学研校企合作项目举行现场签约。
对此省财政将投入1.5亿,带动地市配套投入12.5亿,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35亿。实践证明省部产学研合作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赋予了管产学研合作新时代的梦想。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做出这一决策完全正确,是富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