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药家鑫 药家鑫钢琴 李玫瑾:解读药家鑫“弹钢琴杀人法”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药家鑫身边的朋友说,他看上去是一个温和安静的少年.他本人则在法庭上坦言:"从小到大,我生活中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

药家鑫身边的朋友说,他看上去是一个温和安静的少年。他本人则在法庭上坦言:“从小到大,我生活中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为了不让我以学习压力大、作业多为借口(不练琴),要求我回到家先弹琴,弹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爸爸转业以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他学我的数理化(为了辅导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就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得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经常想自杀……上大学以后,我慢慢理解爸妈是特别爱我的,他们虽然严厉,但是希望我好。

上了大学,我想让他们为我骄傲……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除了学习以外,都在教孩子练琴,教完这个教那个,经常都是快11点才回到家,周六周日也在外面,包括寒暑假也在外面上课。”

李玫瑾在央视《新闻1 1》的录制现场看到了药家鑫在法庭的陈述录像,“主持人告诉我,在庭审后,记者采访了药家鑫,并且带去了一份我针对药家鑫设计的心理问卷。按照问卷上的问题逐一提问了药家鑫。主持人对我心理问卷中的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你拔刀刺向那个年轻女人的时候,她会有惨叫、乞求或呻吟,你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态,为何不停手?’”

李玫瑾说:“主持人当时就挑出了这道题,问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李玫瑾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演播室如此作答:“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动作,这个动作往往会变成一个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动作,和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是一个同样的动作……弹琴本身是来发泄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

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这个刺的行为实际上就类似于砸琴。”

误会来自语境错位

李玫瑾的这段话为她惹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人们纷纷指责她把药家鑫的杀人动作用弹钢琴来解释,是在为其杀人动机辩护,一些社会名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也出面指责李玫瑾信口开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大骂这是“狗屁专家”,“毫无廉耻”;媒体评论人李承鹏、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都公开撰文批评李玫瑾;网络上一个新名词“弹钢琴杀人法”也迅速流行起来。

“我看了都无语,”李玫瑾告诉记者,自己没有想到去解释一个动作背后的心理成因,会被理解成是为药家鑫开脱罪名。“我当时的那段话是在分析药家鑫拿刀扎被害人张妙时,为什么不是扎了一刀就跑,也不是扎两刀,而是迅速而不间断地扎了8刀,我只是对这个连续的8刀成因做分析,不是分析他杀人的动机,他的动机还用分析吗?就是想摆脱麻烦。”

李玫瑾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多民众和学者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心理分析,还纷纷要求自己道歉:“我的博客上充斥着恶毒的话,骂得很难听,我就把评论给关掉了,我这么大年纪的学者,这样被羞辱,心理压力很大,非常孤独,也不断反思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难道是因为当时的语境下公众无法很好地理解专业性过强的心理分析?但是我针对他连捅8刀的动作分析,真的是没有错。”

她的分析在犯罪心理学同行中几乎没有引起争论,一些任职于刑侦部门的刑警也对李玫瑾的分析表示赞同。一些新闻评论员认为,李玫瑾的分析没有问题,只是她的表达与药家鑫杀人案和公众的理解之间发生了语境错位。正确的分析不代表正确的传播,要面向大众说话,光正确是不够的,还得有说服力。

犯罪心理学有什么用

李玫瑾告诉记者,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事实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包括与犯罪有关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还有人格等问题的学科,这门学科重点研究“人为什么犯罪”。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让我们发现预防犯罪的关键环节和途径。

“其实许多犯罪人在他不犯罪的时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他在犯罪后,许多熟悉他的人仍然不能理解,他的犯罪行为与他平时的表现差别很大。我在面对他们时,也有这种感觉,他就是我们走在街上的某个人,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人,因此,我与他们谈话时都将他们视为正常人或普通人,我认为他们在某一时刻很可恨,但在另一些时候也有人性,所以,我与嫌疑人面对面时,从不会将他们视为魔鬼,我认为,只有将他们视为人,尊重他们,才能和他们一起审视其内心邪恶的一面。

我们的法律是处罚他具体的犯罪行为,而我们要研究一个人时,就不能仅从一次或几次行为来评价他,否则,我研究的犯罪人就是不完整的人。”

李玫瑾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几个作用:第一,预防犯罪。“这一角度是在我明白犯罪原因之后去做的一项社会工作,因为我发现,所有人的心理问题都和他的早年经历有关,也就是跟家庭和教育有关。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每年都去一些城市开市民大讲堂的讲座,通过实际案例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

第二,它也能协助侦查,抓捕犯罪嫌疑人。李玫瑾讲了一起凶杀案,一个犯罪人将女性杀害并碎尸,警察在路边发现了装尸体的箱子,尸体上女性器官被挖掉了,尤其是两个乳房,“法医告诉我,这是一刀下来的,普通人用一刀旋一圆是不容易做到的,通常要停顿,两至三刀才能完成。

刑警问我:这是变态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医生?屠夫?还是厨师?我说是厨师,因为医生极少有这样的手法,屠夫是砍的手法更多,只有厨师会这种刀法……这个分析跟我现在分析药家鑫扎了8刀的连续手法同理。后来那个案件告破,果然是一个当过厨师的人干的。”

第三个作用,是让公众知道犯罪心理是怎么回事,使一个案件的社会意义最大化。“我希望大家能反思一下,怎么会出了药家鑫,怎样才能不产生第二个药家鑫。我在药家鑫的心理问卷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爸爸妈妈从小对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记者问了他3遍,他哭着想了半天,就是想不起来,后来说:自己对父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他妈妈带着他去公安局的时候,他妈妈准备打电话通知他爸爸过来,而药家鑫阻止了妈妈,因为他害怕爸爸。

这时妈妈哭着告诉他,孩子,其实你爸爸很爱你,一直为你自豪,你不要怕他。这句话是药家鑫印象最深的。由此可见,他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过宽容、善良的印象,如果一个人从小面对的都是善良宽容,他怎么能轻易了结别人的性命?而如果他面对的都是严厉逼迫,他能不冷漠吗?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高超的弹琴技巧,却没有让孩子具备基本人性。”

药家鑫一案,对于张妙的家庭和药家鑫的家庭都是悲剧,杀人者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而同时,此案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希望孩子功成名就之前,是否更应该考虑怎样让他们有一个阳光积极的心态,让他们知道情感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