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家庭 作为思想家的杨小凯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80.90年代,在国内一片"后发优势"的叫好声中,杨小凯提出了"后发劣势"的概念.作者:陈浩武,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摘要]80.90年代,在国内

[摘要]80、90年代,在国内一片“后发优势”的叫好声中,杨小凯提出了“后发劣势”的概念。

作者:陈浩武,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摘要】80、90年代,在国内一片“后发优势”的叫好声中,杨小凯提出了“后发劣势”的概念。他认为,由于存在巨大的模仿空间,很多后进国家只重视模仿先进国家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技术模式而不会去认真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造。

这样,虽然可以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制度变迁,它会给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会造成长期发展的失败。杨小凯的这一思想,越来越被改革开放的历程所证明。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环境恶化和分配不公等问题都是后发劣势开始显现的标志。

去希腊之前,上海复旦大学韦森教授给我来了一个电话,问我能不能参加7月上旬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纪念杨小凯10周年祭研讨会”。杨小凯一直是我心中非常崇拜的人物,因此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邀请。

应该说,会议开得非常之好,特别是林毅夫和张维迎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的激辩,把会议推向高潮。但是,我的思考不在经济层面,会议中大量的信息给我的思考是:我们所看到的杨小凯,究竟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杨小凯,还是一个思想家的杨小凯?

杨小凯对知青一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作为当年的“红卫兵”,作为老三届的知青,对1968年写《中国向何处去》的杨小凯(当时他叫杨曦光)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篇文章在当时可以说是横空出世,使许多沉醉于文革迷狂状态的青年人猛然警醒,从而进入思考的状态,进入读书的状态。

杨小凯对这一代人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只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看不见的。我相信很多当年的知识青年会和我一样,因为看到杨小凯的文章而陷入沉思,陷于对中国问题的理性思考,然后开始认真读书,去思索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进入一种理性的状态。

资料图: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1948~2004)

杨小凯的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巨大的灾难。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描绘了他的母亲、父亲以及兄弟姐妹由此而受到的迫害,他母亲自杀,他本人也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在那个年代,思考是不被接受的。而且他被康生、江青本人钦定为“现行反革命”,被判处10年徒刑。

狱中结识的刘凤翔是杨小凯思想的启蒙者

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不幸和幸运又总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篇文章给杨小凯带来了不幸,但同时也使他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也正是这段牢狱之灾,实际上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原因是杨小凯在牢房里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人叫刘凤翔。根据他在《牛鬼蛇神录》中的回忆,刘凤翔对杨小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是杨小凯思想的启蒙者。

那天朱学勤讲到一个情节:杨小凯写了这篇文章,名声大震,同时被推入监狱。他在监狱中遇到了刘凤翔。刘凤翔非常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你们这代人,不要再沉浸在法国革命,欧洲革命和苏俄革命的红色极端的光圈里,你们应该从这样一个历史循环链条中走出来。你们要认真学学英国的历史,要学习英美宪政的历史,同时要懂经济,要成为经济学家。”

可以想象,这些话给杨小凯带来巨大的震撼。毕竟他当时还只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英美保守主义传统、宪政民主的传统。

反传统和暴力革命是国共两党思想传统的共同特点

说实在,我那天听朱学勤讲这段话后也是非常震撼的。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有三条思想的脉络:一条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其核心价值是“扬苏俄”,他们弘扬马克思主义,提倡红色革命,提倡暴力革命;一条是以胡适、蔡元培为代表的,这一派倾向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但是他们来自域外的思想资源是法国革命,是大百科全书派,是罗素,杜威,所以他们也和李大钊陈独秀一样,强烈地反传统,打倒孔家店,反对一切宗教信仰;还有第三个,这个鲜为人知,主要是以严复、周德伟为代表,倾向于英美的保守主义,宪政主义,倾向于在中国走和平渐进的前进道路。

梳理这三个思想脉络,我们发现,前两个的共同特点,一是反传统,二是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暴力革命,使中国完成现代国家的构建。以后的国共两党,虽然分分合合,虽然兵刀相见,但是思想传统却是一致的。而以严复、周德伟为代表的传统,与前两者有重大区别。

他们比较倾向于英国光荣革命理念,也就是不通过暴力、宗教、文化、法律社会的大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局限于政体的革命。他们虽然不拒绝革命,但是拒绝大革命,他们希望在民主、自由和宪政的基础上来推动社会变革,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稀缺的。

严复的宪政保守主义思想在民间社会是有传承的

我是在台湾了解到周德伟后,我才知道中国有第三种思想,这就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不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而是以《甲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倡导的。

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刘凤翔会有这样的思想意识?

刘凤翔非常明确地告诉杨小凯:你们要从红色革命的链条中淡出,你们不能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循环,而是要倾向英美光荣主义的保守主义模式。我为之感到震撼,因为从刘凤翔的言论来看,严复的宪政保守主义思想在民间社会是有传承的。

我们不知道刘凤翔的真实背景是什么,他受过怎样的教育,他读过哪些书籍。我只知道他是《湖南农民报》的编委,后来作为“极右分子”和“反革命”在1970年4月被枪毙。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的精神源泉和思想根源来自何处?非常值得我们去探寻。

杨小凯的经济学研究建立在刘凤翔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令人兴奋的是,刘凤翔这个人物的存在,说明了一直到50年代甚至更晚的时间,在民间,一直还保存着以严复、周德伟为代表的,倾向英美保守主义、宪政民主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和这样一种思想资源。这个事例使我对刘凤翔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兴趣。

当然直到现在这个人物一直还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来发掘,也不知道他真实的情况如何。这个有待人们去探寻。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刘凤翔的思想对杨小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杨小凯后来学习经济学,在普林斯顿和莫纳什大学做经济学研究,包括他利用数学模型为经济学建立思想体系,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刘凤翔启蒙思想的基础上的。

更重要的是,杨小凯在晚年皈依了基督。在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凤翔的启蒙思想对他产生的影响。

资料图:1987年7月,杨小凯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与夫人吴小娟和孩子合影

我在想,如果可以通过杨小凯往上推到刘凤翔,从刘凤翔推到周德伟,从周德伟再推到严复,推到《甲寅》,去寻找这样一条保守宪政主义的思想谱系,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当然这要求我们去做艰苦的梳理工作,特别是由于残酷的阶级斗争,往往从肉体上消灭刘凤翔这一类的人物,很多思想和脉络就逐渐断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