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琴秦腔 观兰州市秦编排秦腔《窦娥冤》有感

2017-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11月18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应邀观看了由兰州戏曲剧院(原兰州市秦剧团)编排演出,第二十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张小琴主演的<窦娥冤>本戏.   <窦娥

2013年11月18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应邀观看了由兰州戏曲剧院(原兰州市秦剧团)编排演出,第二十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张小琴主演的《窦娥冤》本戏。

   《窦娥冤》本身是秦腔传统剧目,是根据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人杂剧改编。剧中窦娥之父窦天章是贫困潦倒的书生,父女相依为命,窦天章因上京赶科被迫将女儿留在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因丈夫英年早逝而做了寡妇,歹徒张驴儿妄想占她为妻,从赛卢医哪里买得毒药,原想毒死窦娥婆婆,却不料毒死了自己的亲娘,但张驴儿贿赂官府,反诬蔡婆婆杀人凶手,使蔡婆婆遭严刑拷打,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婆婆受刑,违心的承认自己下毒杀人。

窦娥被判极刑。杀场上窦娥面对官府的黑暗和自己所蒙屈冤,倾诉了自己胸中的不平"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高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王伟天"的无奈疾呼。

她的死感天动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临死誓愿桩桩兑现。高举得中的窦天章官拜知政事,身居台省,职掌刑名,因为三年灾情而代天巡视,在返乡寻女的过程中查明窦娥就是当年自己的端云女儿,冤屈得伸,为民除害,为女报仇。

   兰州戏曲剧院这次演出的《窦娥冤》,是根据读者出版社出版、王正强先生选编的"秦腔传统剧目选粹﹒舞台演出本"里改编的《窦娥冤》剧本编排的(一说马健翎先生改编),这套剧本正好我全套收集并详实读阅,所以在演出中一下子就看到了它的出处。

这个戏较之传统演出《窦娥冤》有了很大的改动,无论唱词,场次,结构都有明显的改动,在语言上,使部分生僻句更适应现代观众的理解观念,场次和时间安排上更符合剧院演出,而我要写这个观感评论的直接原因就是对这个戏的结构的改编。

秦腔《窦娥冤》传统舞台表演中,最重要最压轴的两场是《杀场》和《托梦》,多少年来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以梦解案的演出,但是在这个剧本和这个演出中,将《托梦》一场删掉,取而代之的是《巧遇》——蔡婆婆告状。

看完演出以后,很多人都在议论,为什么要这么改,为什么那么好的一折戏删掉?我也曾读完这个剧本后请教过业内人士,有的人持有反对意见,也有支持者认为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但是我个人认为:戏曲不是写实报告,戏曲的三大特性之一就是"虚拟性"——戏曲的变形和生活的原型距离较大,这种变形手法就是虚拟。

当然巧合也是戏曲虚拟的表现,为了故事的发展刻意安排,但是作为传承剧目,从舞台表现来说,《托梦》是一种戏曲艺术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从表演角度来说也考验着演员的唱功和做功,一个含冤受屈的冤魂的情绪的表达和作为父亲痛失女人的自责和痛心悲伤,梦中拉着长长水袖分离的场面让所有的观众鼻子一酸,让人回首开场《送女》中那声撕心裂肺的"爹爹,我要跟你去"的扑地呼喊形成了正真的生离死别。

然而在这次演出中,杀场过后已无精彩,让人感觉到缺少什么。

按照马健翎先生的改编,应该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要求,适应了当时艺术为政府服务的特点。但是在今天,在传统戏曲的改编编排上应该剥除特殊的政治因素,还原艺术服务大众、传承国粹文化的性质。

对于戏曲艺术化的东西应该有选择的保留、改进。要是都按照所谓的科学逻辑来判断,那么"血撒白练呼愤情,六月飞雪裹洁尸,大旱三年诉冤屈"的情节也不可能实现,也该删去,也就是这个剧本的精华都要去掉。传统剧目《游西湖》《白蛇传》将不能登台演出。

   另外从演员来看,张小琴的窦娥在各个场次,剧情,特定的环境和矛盾中表现的都不错,就是在杀场中我觉得人物情绪有些过。窦娥一个从小离娘,后又送人,青年丧夫的弱女子,含冤受屈枉死刀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杀死一个这样的人如同踩死一个蚂蚁一样简单,所以这个人的情绪应该是充满悲愤,却无力回天的一个弱女子。

而张小琴的演出中,悲愤中显得大义凛然,让人能找到一点江竹筠刘胡兰的影子。有点与人物的身份角色不符。杀场作为全剧高潮,在唱腔处理上把几个高潮点没有唱出来,让人感觉平了一点。

    剧中开头《送女》中蒲建明饰演的窦天章没有入戏,情绪不是很到位,而《过路》《巧遇》《迎接》几场中张安学饰演的窦天章从情绪,做功,演唱都很饱满。而剧中男一号的张驴儿我记不清演员的名字,但是这个戏中最失败的角色,作为丑角,过于轻飘,从表情,动作,语言都没有在戏中,也不符合角色要求。

   《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观众,整体的演出让很久没有在剧院看戏的观众享受了秦腔的文化食粮,精神大餐,而且作为大部分演员都很年轻正在从新磨砺的团队,演出是相对是成功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演出满足观众,历练团队,发扬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