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和她的儿童数学教育——对话吴正宪老师
一、关于儿童数学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记者:吴老师,您好!“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自2008年成立以来,为北京市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推动了北京市教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很想了解:您是怎样带领团队研究实践的?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其实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二是教师教育的研究。几年来,我们围绕儿童数学教育、教师教育不断地研究、反思、实践,做了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一,“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首先要聚焦数学教育的研究。数学教育工作是每一位队员赖以服务社会的专业,也是他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学术领域。为此,团队成员首先要理解数学,理解数学教育,理解儿童数学教育。我们引导队员认真学习研读国家数学课程方案和理念,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和相应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增强全体队员认识和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能力。
第二,梳理和完善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从儿童的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聚焦认识儿童的需求,包括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于教学方式的需求。
只有读懂了儿童,读懂了数学课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更深层次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引领儿童体验数学的教学过程,才能使数学学习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探索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构建了教师研修的课程,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形成了教师团队研修理论。在提供高质量研修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带起了一支优秀的教研员队伍和教师队伍,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与热情,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职业状态,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并在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享受着高品位的教师职业幸福。
第四,建立了工作站网站,探索教师网络研修和现场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机制。这方面工作的突破口是:有效提升研修质量,促进北京市农村数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我们录制了教师研修课程,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让每位教师“足不出户”在常态工作下学习研修。
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导学教师与农村学员1∶30的导学制,为北京市远郊区、县数千名教师提供不出家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常态研修”服务,有效解决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欢迎。
第五,带领团队学习、反思、研究,开展了课题研究,即“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名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队员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梳理边提升。几年来我带领团队共同撰写出版了11本数学教育丛书,录制了2套课堂教学实践光盘,其中记录了团队的研修发展历程。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记者:辛苦并幸福着,这是您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啊。您提出了“儿童数学教育”,能就这个问题介绍一下吗?
吴:我提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突显对儿童的关注,提醒教育工作者别忘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刚从幼儿园来到校园的儿童。强调换位思考,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来理解儿童,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来看。
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理解与读懂正是爱和尊重的基础。我们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童心感悟童心。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有教无类;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因材施教;我们要尊重儿童成长的权力,满足发展需求。
记者:能具体说一说您的“儿童观”吗?
吴: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是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二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的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
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总之,教师应该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朋友,成为儿童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仁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广博的知识引领儿童学会学习,实现发展。
记者:我们非常赞同您的“儿童观”。您能说一下您心目中的“儿童数学教育观”是什么样吗?
吴:“儿童数学”就是走进儿童世界的数学。“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儿童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对于数学思想的感悟、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智慧的启迪、数学潜能的激发以及人格的培养,更要重视。
要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教学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教书育人”是儿童数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即“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地读懂数学,智慧地读懂课堂”。我们在“三读懂”基础上确立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即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明确的儿童数学双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即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为有效落实以上目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团队总结出了8种促进儿童发展的特色课堂和多种儿童数学教学策略、方法,逐步形成了儿童数学教育的体系。
记者:您所说的“8种特色课堂”是哪8种呢?
吴: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曾联合录制了我们团队的10集电视教学专题片。其中2集是针对“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的讨论,其他8集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课堂》,即: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这8集教学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课堂的特点。
记者:有老师说,您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而且给教师们设计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教师研修活动”。作为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您对教研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思考?
吴:这还得从一次“被刺激”的事情说起。2007年深秋,我们在北京市延庆县组织了一次自认为很成功的教研活动,可是会后一位年轻教师说:“听了优秀教师的课和专家报告我很感动,可是活动结束了,我还得回到自己的课堂,面对我课堂里发生的新问题,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教师的反馈引发了我对教师研修的再思考:是啊,“研究课、专家报告、教材介绍”这“老三样”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你培训,我受训”,缺少了教师的亲身体验,忽视了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
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群体,我们该怎样利用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呢?我们深入调研,根据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了再设计,以便激发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记者:您真是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啊!在激发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一线骨干教师成长方面,您采取了哪些创新性措施呢?
吴:经过7年的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培养骨干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过程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教师团队研修实践经验,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策略创新:创新了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包括: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课后访谈,学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同伴研修,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1 9 N”(即1个工作站、9个分站和N个一线教师),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合作机制;资源建设,对于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
2.课程创新:创设了满足基层需求的“好吃又有营养的教师研修课程”。基于农村教师的专业需求,我们开发出了“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实践”“提高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等系列研修课程,主要包括: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课程、研究儿童需求和规律的课程、提高教师数学素养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课程、关注资源建设的团队研修课程等六大课程。
3.机制创新:工作站以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成功探索出以“1 9 N”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同时,还针对远郊区、县的特点,开发了网络研修课程(包括网络专业学习平台、导学教师服务、定期在线答疑、作业考核、资格认定等要素),为远郊区、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全员研修服务。在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中,工作站团队实施教师研修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4.学术创新:经过多年实践,工作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为基层教师认识和应用儿童数学教育,有效实施新课标提供了优质资源;形成了教师团队研修的有效实践策略;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创建了网络研修课程;教师团队研修的理念和实施机制在培养大批基层教师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并被学术界所认可。
记者:这些创新性的措施,不仅能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保证了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是吗?
吴:是啊,团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挥引领作用,而且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记者:具体来说,您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哪些发展平台呢?
吴:对于团队成员的成长,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引领队员们在课堂实践中历练成长。好教师不是“教”出来的,好课不是“说”出来的。教师一定要扎根课堂,潜心研究,历练成长。二是带领队员们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历练成熟。
好教师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来的。好教师要勇于挑重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挑战性的专业任务,在服务中获得提升。我们的队员不仅承担着北京农村教师培训任务,还承担着教育部国培项目任务。任务是挑战,更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机会,也是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机会。
有了任务驱动,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发展的平台。队员们作为主讲专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答疑解惑,交流教学经验;进行现场教学,分享教育智慧。队员们在团队搭建的互助交流平台上,加速了自身的成长。所以我说这是我带团队的两条重要经验,或者叫发展途径吧。
记者:这几年,在您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中涌现出不少骨干教师,有些成员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全国小学数学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听说仅仅6年中,您的72位队员中就已经走出了20多位特级教师,这真是个奇迹。
吴:谢谢您的关注,我也非常激动。不过,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是队员们自己的努力和基层学校培养的结果。我们工作站只是为队员们搭建了一个互动对话、研究反思、学习实践的发展平台。
队员们在这里“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可以直接聆听专家们亲自作的现场报告,并与专家面对面对话、交流、请教,得到专家的专门指导。此外,队员们潜心研究,认真读书(我们每学期都向队员推荐好书目录,并定期召开读书座谈会),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他们积极反思,自觉发现问题,并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他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过滤感性,沉淀理性,提升了研究品质和专业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团队研修文化,结成了团队学习共同体。队员们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这些年来,听说队员们在您的带领下还完成了多本教学专著,很受老师们的喜爱。
吴:这几年来,我带领团队队员努力实践,勤于笔耕,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痕迹。我们不断反思、梳理和提升,也尝试着撰写了几本有关儿童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籍: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研究成果丛书”,包括5本书和2套光盘;201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即《吴正宪给教师的建议》等4本书;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其中,“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五年探索”课题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研究成果丛书”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展评博览会一等奖;“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记者:有团队的感觉真好!工作站除了为北京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据说还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一些分站。到目前为止,成立了哪些分站?有什么条件可以加盟?
吴:呵呵,很简单,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志同道合”,即热爱教育,热爱儿童,认同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观。我们团队应部分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基层学校的邀请,建立了一些分站。
如,河北的承德县、兴隆县、保定市,辽宁的大连市,重庆的南岸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包头市昆都仑区,河南的郑州市管城区,黑龙江的哈尔滨市平房区,山西的原平市等分站。我们与分站共同策划团队教师研修方案,一方面通过网络建立常态的研修机制,将我们多年形成的教师研修课程有计划地系统讲授;另一方面我们每学期都会邀请外地分站队员来北京参加总站现场教师研修活动,一起对话交流。
当然,我们也会定期到外地分站听课,做学术交流和指导。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同时也愿意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您认为教师专业成长,除了个人努力(如实践、研究、读书学习),还需要什么?
吴:教师的专业成长,个人努力确实很重要,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不可忽视。
第一,有一个好团队。让每位队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融入团队,相互学习、协作、对话、反思、实践,实现共赢。
第二,有一个好的领军人。领军人至关重要,其人格、理念、学识、视野及专业素养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专业水准。
第三,要有资源意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优质教师资源的价值,盘活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使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有资源的积累和加工意识。将研修过程中的资料和散落在教师群体之中的个体经验进行积累、梳理、提升,为日后的加工整理、总结升华做好必要准备。同时要特别关注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学习,为我所用。
第四,,要有成果意识。团队发展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准确制订每个阶段、每项活动的研修目标及整个团队的发展规划,它关系到团队发展的后劲以及团队中每个队员的前进方向和水准。
记者:您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儿童数学教育,专注于教师教育,始终不离开教学第一线,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和老师们在一起,是什么让您如此坚守?
吴:因为幸福,所以坚守!生命中遇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才使我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是他们让我时常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价值。
记得我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人民教师奖”时,有一段肺腑之言:“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收获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关于“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
记者:据我所知,在中小学为某一个学科专门成立教育研究所,在全国尚属首例。“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吴:这个研究所的全称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它是为适应首都基础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而进行的机制探索。
记者:这个研究所成立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真正体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促进实现既体现教育真谛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提炼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影响带动更多的基层教师。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整合、优化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优势力量,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研究。
记者:你们已经有了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为什么还要成立“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
吴:小学数学教研室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主要是完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规的教研工作;“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主要是面对北京地区的工作分站开展团队研修工作;“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则要“拓展面向全国的教育社会化服务,通过优质资源辐射与分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我们会根据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需求,一是努力做好“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分站”推广工作;二是适时组织开展教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现场教学指导、远程网络培训、答疑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专业咨询与指导等,体现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分享,形成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以便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记者:“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有何规划?
吴:近几年,一方面,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专题的研究(详见《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的研究》一文),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完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基于教学实际问题设计及问题解决式的互动学习的有效教师自主研修,将教师个体的经验、研究、思考,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交流、互为资源、共同分享,成为共同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树,从而提升教师的研究品质和执教能力,促进整个教师群体(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爱儿童、善教学、会研究”的具有“高专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
记者:“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具体将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近几年,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的研究,完成兼具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系列丛书;二是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有效完成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三是拓展面向全国的教育社会化服务,实现优质资源辐射;四是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体现首都特色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记者:感谢您从儿童数学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等多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谢谢您,吴老师!
(选自《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年第5期,作者:殷现宾、张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