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东燕讲座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六场——劳东燕副教授讲座在人大成功举行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10月31日晚上六点半,由北京大学"杨春洗法学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四校联袂

2011年10月31日晚上六点半,由北京大学“杨春洗法学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四校联袂主办的“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系列活动第六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徐建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当代刑法理论中的实质化思潮——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现象的反思”,由清华大学劳东燕副教授主讲。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明祥教授主持,由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北京大学车浩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时延安副教授为主评论人,由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梁根林教授、王世洲教授、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何庆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冯军教授、王莹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刘树德法官等担任自由点评人。

论坛吸引了来自四个院校的近三百名学生来到现场聆听。    

劳东燕副教授师从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于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副教授自博士求学期间便已开始关注“风险刑法与刑法基础理论”这一议题。本场讲座的所谓“当代刑法理论中的实质化思潮”便与刑法基础理论的嬗变、现代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国家刑罚权的延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刘明祥教授简短地开场白之后,劳东燕副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她的报告:第一部分为事实梳理与描述部分,即刑事政策化对整个刑法理论,包括犯罪论体系、具体理论以及构成要件的解释等,所产生的影响。对“刑法刑事政策化”的梳理是整个报告的一个背景,是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

第二部分则是对刑法理论实质化的本质及其源起的分析,主讲人认为刑法刑事政策化,即刑法扩张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领域日益理性化、官僚化和法治化。

在这样一种民族国家向现代国家转轨的过程中,就已有刑事规范而言,处罚日益严苛、刑法解释工具化地去填补漏洞;就刑法外部领域而言,日益地犯罪化,可罚的行为日益膨胀。第三部分为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现象的解读与反思:刑法的刑事政策化与机能主义刑法观是密切关联的,在机能主义刑法观之下,刑法日益地被工具化。

过度的工具化,则会丧失刑法自身独立的品格。正是存在这样的风险,主讲人提供了三种规制刑事政策化危险的可能的路径,即通过解释方法位序的排列、教义学的限缩以及实体宪法审查来防止刑法过度地刑事政策化。

劳东燕博士的演讲立意深远、发人深思,在结束之时获得了持久的掌声。在紧接着的主评人点评阶段,曲新久教授在基本认同劳博士的学术立场的同时,指出“刑法的刑事责任化”不能也不应否定个人的、主观的责任主义立场,并强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实质上就是宪法法益。

车浩副教授在肯定劳教授宏观研究视角的同时,对劳博士的演讲内容进行了商榷。车浩副教授强调,宏大叙事方式本身可能难以甄别具体现象间的联系,存在臆想关联性或者抹杀区别性的可能。

此外,由于刑事政策的地方性特点,以一种世界性眼光去理解“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可能会丧失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时延安副教授则从赞许劳博士立场的角度,提出了“刑法本体的重新解读”这一当代命题,强调通过转换维度、转换概念的方法来重新理解刑法。    

在自由评议阶段,各位学者先后对刑法的实质化以及刑法的刑事政策化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刘树德法官从实务部门的角度,对刑事政策的中国语境问题提出了疑问;陈兴良教授在回答听众问题时指出,能否在中国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的罪名,既要考虑到国外已有罪名的实际适用情况,也要考虑到目前作为立法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平均道德水平,同时,也不能奢望完全通过刑法来调整道德问题;王世洲教授提出,实质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亲近类推,而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同时对于构建体系的一致性问题向报告人提出了建议;梁根林教授认为,对刑事政策问题的思考,既要有全球视角,也不能无视本土语境,当代中国社会面对比西方社会更为错综复杂的多重风险,因此也需要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命题作多个角度的解读,这其中既有传统的政策角度,也要引入目的理性的方法论角度;周光权教授提出,关键是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去反思实质主义的问题,此外,由于处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社会的迅速发展,完全回到古典已是不可能的路径;最后,冯军教授从实质化问题引申到法益与规范的关系,结合具体案例再次论述了规范的重要性。

在各位老师的发言之后,很多同学又分别就这一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相应的问题,报告人一一作出了回应。整个论坛在智慧的火花不断撞击出来的氛围下,持续了近3个半小时,在22点左右,本次论坛圆满的结束。

“当代刑法思潮论坛”每月举办一次,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联合举办,由杨春洗法学教育基金会提供赞助,旨在展现当代刑法学术前沿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专题性、系列性、学术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