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的大刀 [纪念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大刀将军赵登禹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于此长眠的正是抗日名将赵登禹。墓碑上简单的11个字——“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概括了其英勇壮烈浴血疆场的一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园里,也能从抗战八将领雕像群中看到抗日英雄赵登禹的塑像。
生于1898年的赵登禹,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立志救国救民 不远千里投军
1898年5月16日,赵登禹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生活的磨练,使他胆大机智,充满骨气和正义感。13岁时,赵登禹拜家乡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习得拳术刀法。从小听着家乡里的诸多豪杰故事长大的赵登禹,立志做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16岁那年,当打听得知,驻扎在陕西潼关的冯玉祥部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时,他便毅然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
1936年的赵登禹
民国打虎将军 凌强不欺弱
“为人忠诚勇敢,勤苦耐劳,生得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因为他曾只手捕虎,所以绰号‘打虎将军’”,这是当时冯玉祥对赵登禹的评价。
1914年,千里投军找到冯玉祥部队的赵登禹,由于兵额已满,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就此开始了其军旅生涯。
冯玉祥带兵注重文武兼备。在一次摔跤角力中,赵登禹把冯玉祥摔倒三次。冯玉祥见他长得膀大腰圆,体壮如牛,又得知其作战勇猛,且读过两年私塾,遂把其调到身边当了护兵。在冯将军身边,赵登禹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及治军方法,后来通过读书识字,进入到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
1918年,赵登禹随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境内常德山上常有老虎出没,并有伤人事件发生。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后扛着下了山。附近百姓闻讯赶来,纷纷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高兴,专门请来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像。直至赵登禹抗日殉国,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相片,亲笔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他并未按照塞北习俗取狐皮制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并写了亲笔信,期望该园饲养。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大刀杀敌的猛将心存大善,充满爱心。
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前线
一战成名 “大刀曲”传唱至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这首“响”誉全国、流传至今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是音乐家麦新1937年7月为赵登禹将军和他的大刀队而作。
1933年,侵华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时任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接急令奔赴长城御敌,任喜峰口方面作战军总指挥。当时,赵登禹见敌我武器装备悬殊,考虑应发挥我方长处,利用近战、夜战出奇制胜。获批准后,3月11日夜,其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赵登禹尽管腿上枪伤疼痛难忍,仍拄着木棍,走在部队的最前面。
当夜袭的将士手举大刀冲入日军营房时,日军从睡梦中惊醒,眼见大刀举起,来不及反抗。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砍杀,两口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战斗中又负轻伤。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喜峰口大捷让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传遍华夏大地。
赵登禹将军墓
南苑沙场杀敌 视死忽如归
“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上午,日军向其驻地发起总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战至中午,部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准备反击。
但在集结途中,赵登禹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昏厥,醒来含泪向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功勋,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6年,北平各界举行公祭赵登禹仪式,在由李宗仁、冯玉祥等联名发出公祭文启中,对赵登禹做出了高度评价。同年,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更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