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文集(套装共16册)/徐梵澄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结合"略同于<大易>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结合”略同于《大易》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是“学”或“明”,在印度最为普遍,然其中邪说谬见亦多。

正如热带森林,佳卉良材固多,而毒草恶木时有。要廓清邪说,指出正途;这些文字,读者可能欣赏,然于印度文化背景稍已明了的人,始更能钦重。用的是英语,容易泛泛看过,若细究其中义理而寻绎其由来,乃知其博大高深。

这诚如苏迷庐山顶洪声发声,沉雄飞越,一声一声扣着世界众生内心深处,要儆醒而又儆醒,知觉而又知觉,走神圣的正途。要诚,要信,要皈依,要起企慕而力争上游,要静,要敬,要爱,要努力为神圣事业,要发现性灵,发现“自我”,要证会“超心思”,要将自己全般转化……。

著述是文字语言的功绩,足以信今而传后,然二氏之所以弘道者,不止于此,因为这是精神实践之学,似虚而实实,义解固然要明通,然所重在实修实证。

宋儒也常讲“变化气质”,是实际在身、心、性、命上讲求,要改变过低等自性。然宋明的理学家,虽多讲心,多讲修为之方,很少发露其所臻至之目的地。佛学又将菩萨分为十地,仍然在心思名相中划分等级。“臻圣境”不是一浅语,未易为凡俗所窥。

若自己未臻至而加以揣摹描画,亦不异于“贫子说金”,夸他人的富有,所言其为重金属为黄色等,固然也说的是,然与已毫不相干。许多宗教里的辩士,多不免此訾病。然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要凡人时时刻刻走超上一途,必将其低等性格改变过;这便不是容易事。按之于实际,则需要长时期的修为。由发现性灵而达到“超心思”,说是容易的路,然发现性灵在凡夫又岂是容易事呢?东西方不少人曾发现自己的性灵,然多少人能将自己完全结集在性灵上呢?多是一瞥见,一证悟,随后又过去了,气质依然未改。

例如,已有证悟和修为的人,稍遭拂逆便勃然大怒,佛家俗语谓之“火烧功德林”。这是未曾将本性完全改变之过。

那么,要修为,有这么一座“阿施蓝”在。这是神圣母亲一手所创。她到东方来,看到当时的情形,以为“阿施蓝”的范围当不止此,便参以西方的理想,处处立下远大的规模而听其自加发展。果然,时局一天一天变化,精神寻求者,一日一日增多起来,便聚集于此,依她的指导而修为下去。

成了今日这座“修道院”。然论其事功又不止此。——室利阿罗频多与神圣母亲,皆以其瑜伽力量,在世界上转移许多事。例如:诊病便是一端。许多诸医束手的病人,往往来求其精神治疗,果然痊愈。

其救苦不止是心情之苦,如忧愁,哀伤,悲恸……等,亦且是肉体上之苦,疾病。“不得……和合汤药咒术占卜……”似乎是佛家所戒,理学家或不能为或不肯为或不屑为,在中国只有道家常为。

印度江湖上许多瑜伽师有些也能治病,但难遇;不幸,则误人不浅。然若干年来,印度社会中人,若有遭遇了极大的苦恼,或心病或身病,没有办法了,便叫:到神圣母亲那里去!到室利阿罗频多那里去!到璋地舍里去!即诊病一端已是如此,其他的社会活动呢?怎样将其精神力量,挽救一场战争,或佐助对于人类前途较有裨益的一方,……这类事,在凡人为不可思议,而谣言亦多,非第三人所敢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