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涵的学生 自请降低军衔的陈奇涵上将
陈上将与朱德老总颇有渊源。1919年他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学习,可以说是朱老总的师弟。曾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1925年不满军阀混战,毅然弃军加入黄埔军校(这与朱老总也相似),成为教员,任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当年林彪才刚刚进入军校学习,陈则是教官。
黄埔军校第四期结业后,他暂时离开军校,开始做农村工作。后来蒋介石集团搞“整理党务案”,开始反共,他入党虽然是秘密的,但仍然脱离军校、随即脱离国民党。
南昌起义时,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团长是朱德。起义失败后又返回赣南工作。
他在赣南的工作卓有成效,毛泽东赞扬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赞扬他参与领导的兴国是模范县,“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当时他的职务有赣南特委委员和军事部长、红军第三分校教育长(校长正是朱德)等。曾邀请当时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下山,与毛多有合作,留下了“四星望月”典故。左倾路线时,他被认为右倾,屡遭打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属第四局(教育)局长,负责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绥德警备区,毛泽东电令陈奇涵出任司令员。后担任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在他领导下,多次沿黄河击退日军进攻,保卫了陕甘宁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授衔时,尽管他只主动申请中将,但考虑到他的资历、功劳,中央军委还是授予他上将军衔。
原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上将曾说:“陈奇涵同志最可贵的地方有三点:第一,大革命失败后,坚持做党的工作。正如毛泽东说的,陈奇涵是一个地方领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第二,他自始至终没有犯过方针、原则性的错误,在苏区反对立三路线、王明路线,没有搞盲动,没有搞烧杀政策,而是讲斗争艺术,实践证明,陈奇涵的做法是对的。第三,在党内斗争中,陈奇涵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搞两面派,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