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女儿 与李四光的女儿共事的日子——忆原子能院堆工所原六室主任李林
记得那是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中止政府技术援助,我国核工业彻底进入自力更生的新时期。当时四○一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根据二机部党组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调动积极因素,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调到四○一所反应堆线第六研究室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
去之前,李毅副所长和梁超副所长向我交待了三个任务:加强党支部工作,在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广泛团结科技人员,开展反应堆材料的研究工作;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勤保证,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出成果、出人才。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到了六室的那天,第一个接待我的就是室主任李林,她首先向我介绍了六室的情况,还非常坚定地说:“我是一名新党员。
一定很好地学习党章,履行义务与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子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调她来这里工作之前,组织上曾经告诉她:你家在上海,调到北京去工作,不是短时间。
工作单位在离北京市区近100里的远郊区。那里没有公交车,交通不便,生活困难。你的小女儿谁来照顾等问题,请你考虑好。李林回答说:“我们已经开了家庭会,我的先生邹承鲁和父母都支持我,为了中国的振兴,为了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为了不受霸权国家欺负,个人家庭困难再大、再多,都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小家要服从大家。
” 六室的建立是在钱三强所长的建议下,李毅副所长的组织领导下,李林带领下开展的,很快调来了大批的大学生和部分技术干部、职工,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近200余人。
其中的科技研究骨干人员,有元件制备研究者,有堆材料防腐研究者,有辐照材料研究者,可谓人才济济。 六室的工作,白手起家,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很快8个试验室就开始进行材料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完成的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的装配燃料工作。当时,在李林领导支持下,王树人经过调研,设计加工设备,进行热、冷试验,确定装填工艺,最后达到要求指标,取得成功。
其间不乏惊险场面。有一次在边加热、边装填时,曾经引起爆炸,幸好无人伤亡。后来经过召开“诸葛亮会议”,找出原因,经过数次试验,终于成功。 鼓励大家摸“老虎屁股” 当时六室人员来自四面八方。
不懂反应堆,多数人不会制图。李林认为,过技术关不能“等”,也不能“靠”.只能通过实干。她亲临第一线,带领业务骨干,走近反应堆。学习辐照装置的设计知识,参加入堆方案的讨论,鼓励大家去摸堆内辐照这个“老虎屁般”。
她主持了各种堆内、堆外试验台架和方案的论证以及设计审定。她还鼓励大家自己动手改装设备,指导和参与了热室改装及铅工作箱的设计。六室在她的实干精神带动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技术关,为生产堆和潜艇核动力堆燃料材料堆内性能验证搭建了一个合格的平台。
李林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她深入课题组,学习操作机械手,参加燃料元件热室检验,做普通一兵。即使离下班不到半小时,也要抽出时间到热室现场了解检验进度。
她的到来往往使单调的风机声变成热烈的讨论声。许多真知灼见就来自第一现场的讨论中。 她认为材料研究人员应该自己动手制备样品。她心灵手巧,有精湛的金相样品制备技术,切割、磨光、抛光、蚀刻、喷镀、复型等,样样精通。
金相实验室里还有她的书桌,也是她调研文献、撰写论文、修改文章的地方。 李林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人。她认为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因此鼓励工作中要有新思维、新方案和新技术。
甚至每次从上海探亲回来,也会向大家推荐几项新技术。每次讨论中都有深思熟虑的分析意见,从不人云亦云。她特别赞赏新的方案。热情支持李一清、郁金南提出的边辐照边测量、仪表化、实时测量芯块中心温度和包壳内压的方案。
该项研究工作在李林指导下成功实施,提高了我国核燃料性能研究的水平。 “我能有这样一位父亲,心里很敬仰他。” 李林在任职期间,曾向大家讲了其父李四光的三件事,对她的影响很大。
第一件事,当年国家初建,百业待兴,经济上很困难。李四光召开了一次家庭会,他说:现在国家困难,我们都是做科技工作的,拿着工资,经济条件还好,生活没什么困难,我想把我在国内外几万元的稿费捐给国家。
钱这东西是身外之物。我们是科技干部主要是搞科学研究的。你们都有什么意见?大家说:老爷子有这份爱国心,我们没有意见。此事被毛主席、周总理知道后说,国家再穷,李四光所得的稿费是自己劳动所得,我们不能接收。
此事给李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件事,根据李四光的地质理论,我国找到了大庆油田,毛主席在接见时,对李四光说:“四光同志,你为国家找到汽油,除掉了北京公交上的大汽包,解决了国家缺油问题,为国家为人民立了大功。
我代表党、国家和人民感谢你。” 李四光非常激动地说:“我是中华儿女,祖国培养长大的,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理应对祖国、人民有所回报。这是一个科技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后来曾向李林回忆说,在接见时,看到毛主席的床前床后都是书。
他日理万机,还这样努力学习,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搞好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国力,不受外国欺辱,使人民过上好日子。父亲的言传身教,更加促进了李林一生搞科学研究工作的信心。 第三件事,就是对于地震的关注。
为此,周总理曾对李四光说:今后你要集中精力,根据你的知识和理论研究,在预报防震方面努力。如果能够预报地震,会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啊。李四光受命接受这个课题时非常兴奋,说,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出点力奉献自己的知识是值得的。
当然,一个科技人员在研究中,不一定都能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尽了自己的力量也就可以了。历史、人民不会忘记的。李四光当时虽然年迈体弱多病,但他废寝忘食、日日夜夜地尽心尽力。
想要做出成绩,在病中还在搞研究课题。可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其任务只有留给后人来完成了。 回忆中,李林很诚恳地说:我能有这样一位父亲,是自己的骄傲。我心里很敬仰他,非常自豪,他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给予了很大鼓舞和帮助。
结束语 李林在六室工作的13年,正是核武器研制带动核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核燃料材料堆内性能研究工作也在“两弹一艇”的研制中获得发展,在核材料研究中,不仅表现出李林在工程材料研究中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表现出对事业的专注和强烈的使命感,也表现出谦虚宽容的亲和力,这就是李林的人格魅力所在。 李林于2002年5月31日逝世。但她崇高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历 张吉卿,1928年出生,山东省平都市人,1943年参加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调到国家建设建筑设计局(二机部前身)任秘书科长,1956年调到四○一所反应堆第六研究室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后任政治部主任等职,1978年调入二机部,为部党组纪律检查领导小组成员、正局级纪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