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大跃进 大跃进——论库哈斯与央视大楼
雷姆·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五十多岁了,为了支持中国的建筑现代化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拟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众多人被库哈斯央视总部大楼的怪相 激怒,有两个原因:
外因:库哈斯的设计怪。 首先,库哈斯本来就是剧作家和记者出身,他深知戏剧性和耸人听闻在一个传媒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库哈斯被公认为是当今世上最前卫的建筑师。为了激进, 必须激进。三十年来,不管是建筑理论还是建筑设计,库哈斯一直坚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如果这次他的央视总部大楼落得一个雅俗共赏、全国上下拍手称快 的结局,岂不是库哈斯的最大失败?
内因:那些被激怒的人的少见多怪。他们多是持一种衰老的心态,表面上声称不喜欢招摇的东西,偏好宁静志远,实际上是他们的眼光早已被周遭充斥的平庸的大楼、甜媚的建筑装饰物给毁了。
平心而论,相比库哈斯的许多其它极富创意的作品来说,央视大楼在设计构思上并不算一个石破天惊的作品。当然,库哈斯从前的所有最激进的设计都局限在多层建筑上,而对央视大楼这一超高层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当然会在设计构思中起巨大的制约作用。
暂时不管该建筑扭曲的形体,撇开库哈斯本人充满夸饰的解释,央视总部大楼的总体设计构思其实很简单明了:不重复通常摩天楼作为单栋塔楼向空中追求绝对高度的老套作法,而是将摩天楼设计成一个高度适中的综合体── 一个 巨环。或者,更直接了当说,是将整个项目先分为两栋摩天楼,然后再分别在地面和高空中将两栋楼联结起来。
摩天楼在地面相联结的做法实在平常不过,没有讨论的意义。而暂时抛开具体的形式不谈,摩天楼在空中联结这个总体思路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想法,而是众多建筑师们长期对摩天楼设计进行不懈探索的一个延续。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当摩天楼这种建筑类型刚在美国出现不久,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便开始幻想起各种高层建筑在空中联结的场景了,不过那时也只能停留在浪漫的想象阶段。
到了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单栋摩天楼的局限性:楼层越高便越失去与城市地面和其它建筑之间的联系,而成为完全孤立的空中楼阁。当时甚至有建筑理论家批评美国城市中的摩天楼群已经成为从城市生活中异化出来的失去魅力的山峰。
1960-1970年间,在技术进步的乐观情绪鼓动下,建筑师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呈指数般地增长,一时间关于摩天楼群在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立体城市网络的设想蔚然成风。但深具讽刺意义的是,实际上当时很少有建筑师以真正切实的态度直面经济、技术、政治、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众多空中城市的设想并没有可实施性,而仅仅是图面上的狂想。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少数发达国家中,一些建筑师开始利用其成熟的经济、技术条件,以一种更务实地态度探讨摩天楼的空中联结问题,并且其中有几个作品终于得以建成,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建筑师对摩天楼空中联结的设计都局限在垂直塔楼 水平联结的单一思路中。少有的特例是1992年美国建筑师彼德·埃森曼为柏林设计的摩天楼。
它本质上仍是一个空中相连的双塔楼,但其外墙表面连续的折面,形成一个极富整体感和动感的形象:一栋塔楼自地面向上腾起,在空中扭转,自然地变成另一栋塔楼,然后降回地面。该设计终究未能建成,技术的难度和造价问题是导致该方案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趣的是,当有人询问该设计的构思时,埃森曼半开玩笑地解释到:所有的摩天楼都是垂直向上勃起,以显示阳具般的威力,而我坚决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所以我的摩天楼是一个单性生物。它折叠向上之后再扭曲回来,插入自身,从而可以自我繁殖、生生不息…
埃森曼的说法虽然过于玩世不恭,却与库哈斯对央视总部大楼设计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将电视制作的所有部门都囊括在一个连续的巨环中,使它们可以自我运转不息。
怎样使地面、空中相连的双塔楼在形象上成为一个富于动感的连续的巨环 呢?库哈斯的作法如下:首先为了强调动感,两栋主体塔楼呈倾斜状;然后,更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两栋塔楼之间的空中联结部分不是从各塔楼平面的几何中心处通过直线直接相连,而是经过一个巨型悬挑出去的空中拐角间接相连的。
与此同理,两栋塔楼之间的地面联结则是经过另外一个与空中拐角相对应的地面拐角相连的;并且,作为联结体的两个拐角与两栋塔楼的截面粗细程度相近、立面处理一致,于是一个看似连续的、极富动感的巨环形象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