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东西方吴经熊 一头“超越东西方”的熊
读到这一类妙言隽语,就可以知道作者一定应该是那种在东西方之间游走,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如巨鲸沉潜的跨文化类型的思想家。中国最近百多年的历史上,出过不少这样的思想家。早期有严复、辜鸿铭,后来又有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他们在学术上,有的偏文学,有的偏哲学,或史学,或法学,或神学,而共通的特点就是中文外文都极好,能捻出不同语文的韵味,体会各种文化的精髓。
其实,吴经熊1899-1986在他从事过的所有领域内,都不是什么小人物。他生于宁波,1917年入学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20年留学美国,次年获密西根大学法学博士,随后在巴黎、柏林和哈佛从事比较法研究。
1924年回上海,任东吴法学院教授,后任院长。1927年出任上海会审公廨法官,不久就是“首席大法官”、“法院主席”,名气大到妻子到南京路看橱窗,店家都抢着要赊货给她。1933年,吴经熊担任过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席,是“国家大法”的实际起草者;1935年,他在上海创办《天下月刊》,可称是中国出版史上最具品位的杂志;1942年,吴经熊开始翻译《圣经》,出版后被称为“经熊本”,与天主教“思高本”、新教“和合本”并称。
1946年,他一度出任外交官,卸任后在夏威夷、新泽西和台湾等地讲学任教。1986年以高龄在台湾逝世。
如此重要的人物不应忽视,谈论上海的历史,尤其不能遗忘这位“老上海”。吴经熊一生在美国、在欧洲、在台湾,的确是“超越东西方”。但是他住得最久,贡献最大的城市还是上海。我们可以抛开他在政治、法律、宗教上的重要活动不论,单说他策动创办《天下月刊》TienHsiaMonthly,就足以说明他的文化贡献。
这份杂志是全英文的,读者对象除了内地的大学教授,上海的“海归”留学生外,主要是向欧美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中西。
这样一份“小众”杂志,却代表了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颠峰。几十年里,学界一直缅怀《天下》,很多人都想在台北、香港、北京模仿这份杂志,全没有成功。《天下》集中了上海一批欧美派学者,温源宁、全增嘏、姚莘农任编辑。作者阵容更强,有林语堂、邵洵美、钱锺书等。
以前,学界总以为《天下》是温源宁一手操办的,读过《超越东西方》,方才知道是吴经熊担任中山文教进步研究所宣传部长的时候,说动了孙科,才顺利办成的。吴经熊在官场涉足很广,但学问和人品终究不错,所以还能办杂志,做学问。
吴经熊还有妙语:“中国学者在官位时,就搞道德;不在官位时,就作诗。”“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在官”,心里还恋着“诗”,关心着世界文化的未来,所以还能有《天下》。这样的官文化,如今也是古风不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