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峰夫人 共盟奋勉情更浓——记万海峰上将与夫人赵政的婚姻故事
一场绵绵的秋雨之后,空气格外清新。宽阔的大街两旁,菊花烂漫,绿草如茵,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2003年10月1日,万海峰上将与夫人赵政迎来了60周年“钻石婚”纪念日。
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里,两位戴着花镜、已是耄耋之年的夫妇相偎而坐,细细端详着一张发黄的结婚证明,一遍又一遍地轻轻诵读着上面的文字:“相知、相爱、生死相依,为党、为国、死不足惜。”文字下的大红印章和题款依稀可辨———“新四军第一旅党务委员会。”1
1943年初,已任新四军团职干部的万海峰与闻名前线的新四军女军医赵政,经组织介绍后正式确立“恋爱”关系,并于同年10月在苏中抗日战场举行了极其简易的婚礼。没有仪式,没有请客,也没有闹洞房,他们只把两床黄被子搬到一起,就算是结婚了。
特殊年代的婚姻生活自然是聚少离多。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赵政知道前线部队急需有经验的医生,就忍痛割舍母子情,把孩子寄养到老乡家,毅然率领医疗队随军出征,与孩子一别就是3年。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了。
担任六纵手术队队长的赵政正身怀六甲,领导动员她撤到后方安全地区。由于面临被歼绝境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拼死顽抗,致使攻坚部队的伤员在急剧增加。看着伤员急需在前线做急救手术,赵政的心比针扎还难受,她一咬牙,谢绝组织的照顾,克服身体的不适,每天带着医疗队奔波于炮火连天的战场抢救伤员。
尽管万海峰和赵政这时都在同一战场上参加战斗,但他们之间却有8个多月未通音讯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就这样在战火中诞生了,而万海峰连自己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新的战斗又开始了。赵政带着未满月的孩子又奔赴新的战场。
在一次转移途中,赵政正巧遇到了万海峰所在团的王参谋,忙向他打听丈夫的情况。王参谋告诉她:“万团长带领部队刚打了一个胜仗,正在前边不远的地方休整。”问她是不是过去看一下团长。此时的赵政只平静地说了句:“告诉老万,二娃子是个女娃,我们母女平安。让他放心带兵打仗,不要牵挂我们。”说完便匆匆带领医疗队向前方奔去……2
建国初期,刚刚过上和平生活的万海峰夫妇,又面临新的离别。朝鲜战争爆发,万海峰赶赴新的疆场。那时的赵政一边带着四个孩子一边上军医大学,紧张的学业和繁重的家务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远在朝鲜战场的万海峰,尽管心里十分清楚家中的情况,也为赵政肩上的担子捏着一把汗。
但他一贯的作风是:国事第一,家事第二,再苦再难也不为家事分心。赵政这时作着丈夫的坚强后盾,她在每一封寄给丈夫的信中总少不了添上这句:“家中有我,老万你就放心吧!
”读着妻子那暖暖的心语,凝视着照片上妻子那消瘦但坚毅的脸庞和依偎在她身边四个懂事的孩子,这位久经沙场的铁骨战将禁不住双眼湿润。在他心里,这决不是普通的一句话,可谓字字千钧,胜似千军万马。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短暂的相聚之后,由于工作需要俩人又开始两地分居:赵政带两个孩子在上海的部队医院工作,万海峰身边跟着两个孩子在河北唐山的某野战军任职。直到1973年———结婚整整30年之后,这对军中伴侣才真正得到了团聚生活。1982年秋,中央军委一纸调令,万海峰调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他们再度天各一方。3
“结婚五十载,团聚仅九年”。这是万海峰上将在1993年10月1日他们“金婚”纪念日所赋的诗句。经历了生离死别、无数磨难,古稀之年俩人才得以共沐夕阳。
与许多革命老前辈一样,“希望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牵动着万海峰、赵政这对革命伴侣的心。他们为老区、为贫困地区奔波、呼吁、资助先后建起了3所希望小学,这是晚年令他们最欣慰的一件事。他们还多方筹措,为这3所希望小学添置了音响、彩电。
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以垂老之躯,积极加入到“一帮一”助学行动中来,常年坚持资助一名贫困孩子。如今,这个受资助的孩子已经顺利升入了大学。二老对笔者说,他们要一直资助他上完大学,直至跨入社会、生活自立为止。为了不伤及孩子的自尊,他们至今尚未与孩子谋面,想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学习、生活空间。由此可见万老将军夫妇的一片苦心。
“硝烟旗下理想同,生离死别显从容。任凭世俗多变迁,共盟奋勉情更浓。”这对革命夫妻的生活故事虽不潇洒也不浪漫,但却充实、幸福、美满。他们把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青春都融入了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把一生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共和国伟大的事业,这是一对革命的老人,也是一对幸福的老人,我们衷心祝福他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解放军报2003年11月0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