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平受贿罪 州委书记刘一平接受《解放日报》专访
在上海出席“红河州特色产品推介会”的州委书记刘一平,10月15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接受了《解放日报》的专访。《解放日报》是上海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主报,创刊于1949年5月28日。作为一份大型综合性日报,《解放日报》是上海最具权威性的主流媒体,被誉为上海新闻界的领头羊、排头兵,日发行量为40 万份左右,在北京、无锡、苏州、泰州、杭州、崇明等地设有分印点,报纸发行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
《解放日报》:请您先介绍一下红河州的基本情况。
刘一平:红河州因国际河流——红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
这里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州域北接省会昆明,西经普洱连接滇西、滇南,东经曲靖、文山通往贵州和广西,南有848公里边境线和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与越南接壤,可通过国际大通道与河内、海防相连。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铁路、高速公路纵贯红河东西南北,使红河日益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和枢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这里气候优越,资源富集。北回归线从红河境内穿过,光热资源充足,气候海拔适中,使红河成为云南粮食、甘蔗、烤烟、蔬菜、水果等作物主产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州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50多种矿藏,锡、铜、铅、锌、铁、锰、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大理石、石膏、霞石的储量也十分可观。
这里风光秀美,风情绚烂。红河有人文天籁的世界奇观——红河哈尼梯田;有享誉海内外的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等天然溶洞;有被誉为 “滇南生物基因库”的屏边大围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河口跨国旅游的亚热带风光;有号称 “滇南邹鲁”、 “文献名邦”的建水、石屏;有正在打造全国旅游精品城市的福地弥勒等。
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各民族相融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最著名的有哈尼族 “长街宴”、彝族海菜腔和阿细跳月等。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实。这里有距今1500万年的开远腊玛古猿遗址;有始建于宋朝的建水指林寺,建于元朝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有以建水朱家花园和团山民居为代表的一系列古建筑群。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家外国银行都在这里诞生。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了尹壮图、袁嘉谷、王炽、熊庆来、张冲等历史文化名人。
《解放日报》:红河的发展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一平:建国60年来,红河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至2008年,红河州生产总值达514.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29.3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718.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309.71亿元,分别是1957年自治州建州之初的175.7倍、462倍、361倍和7742.8倍。
当然,这主要是我们自己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与其它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红河州的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差距就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还比较突出,受这个关键因素的制约,我们的产业发展有很多局限,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优势资源还不能够迅速转化为优势产业。
同时,在州域内部,我们也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南部边疆的发展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是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可以说,我们与发达地区,尤其是与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相比,我们一方面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又在产业升级、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
但总体来说,红河人民的生活已经走进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红河的工业化已进入初期后半段向中期过渡的阶段,红河的城市化已进入规模积累和水平提高的阶段,红河已经初步具备了继自治州建州和改革开放之后,实现第三次大的历史飞跃的条件。
《解放日报》:请您谈谈红河州当前的发展措施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刘一平:州六届二次、三次党代会深入分析州情,汇聚各方智慧,确立和完善了“推动红河新发展”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消除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今年红河州在建和年内将开工建设的玉蒙、蒙河、云桂红河段3条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达313.
16公里;正在抓紧建设的石锁、锁蒙高速公路里程达186.42公里;在建和即将开工的元(江)红(河)、蔓金、元绿、冷清、红(河)元(阳)、蒙屏6条二级公路总里程达421.
8公里;红河机场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马堵山、大庄河、阿白冲等30多个水利水电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达71.1亿元的红河电网建设规划已全面启动,红河已进入建州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最大的时期,3至5年之内,红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同时,州委、州政府已经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目标。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在巩固粮食生产,保持“两烟”优势的同时,全力实施种植业“八个百万亩”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农产品及其加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目前全州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和新开工111个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到2012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目前,总投资上亿元的16个以“观光、康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正在全面实施。
《解放日报》:作为祖国大西南的边境地区,红河州的沿边开放前景如何?
刘一平:红河州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边境之一,州境南部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848公里,有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和经云南省政府批准的边民互市通道18条,随着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红河州与越南的口岸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迅猛发展。
2007年,红河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14亿美元,在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次于昆明。2008年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前提下,全州仍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17亿美元。
目前,河口口岸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云南省口岸贸易量第一位。今年8月,州府蒙自至河口口岸的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从昆明到河口口岸的公路初步实现了全部高等级化,9月份中越红河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总投资12亿元的河口口岸北山新区、投资3.2亿元的金水河口岸建设也正在抓紧推进。
当前,我们还在抓紧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并积极开展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前期工作。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回暖,我州各口岸和边民互市通道的对外贸易工作一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红河州的沿边开放也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中国西南走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解放日报》:请您再谈一谈红河的旅游。
刘一平:红河旅游曾经是云南最早的一个热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作为观光旅游的代表性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红河旅游之所以由盛转衰,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洞察到旅游市场发生的深刻转变,就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
因此,我们提出了红河旅游必须集“观光、康体、休闲、度假”为一体,推动购物、房地产、会展、高尔夫强势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我们工作的重点将围绕“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的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增加投入,加大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红河旅游产业。
我们坚信,随着我州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景区、景点的建设不断完善,通达条件的不断改善,红河在近几年内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解放日报》:最后请谈一谈红河将如何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尤其是双边企业间的合作。
刘一平:红河与上海有很深的情缘,早在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就有大批的上海知青到红河。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滇沪对口帮扶的政策出台以来,上海市及长宁、徐汇、青浦、奉贤四区与我州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泸西、石屏7个省级以上贫困县结成帮扶对子。
13年来,上海市及“四区”投入我州的扶贫资金累计达3.3亿元,共实施援建项目1354个,涉及贫困地区的安居扶贫、基础设施、产业培植、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
13年来,上海、红河两地间的经贸协作和交流不断加强,双方先后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0项,实际到位资金5亿多元;一批来自上海的投资者进入我州“安家落户”,成为建设红河、发展红河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13年来,上海市及“四区”共选派6批28名优秀干部到我州挂职,有关院校为我州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达116期3881人次,我州也选派了596名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到上海挂职锻炼和学习培训。
在多年的合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上海与红河有许多优势互补的地方。一方面,红河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而上海市是我国开放最早、国际化程度最高、社会发育最成熟的城市之一,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双方合作,完全可以做到互利双赢。
这几年,我们双方也一直在创新帮扶合作的机制,变输血式帮扶为合作式帮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次到上海举办红河州特色产品推介会,也正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我们也真诚地欢迎上海的企业家们到红河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尤其是在生物资源开发、矿产品及其精深加工、旅游房地产和高尔夫产业、现代物流业、跨国贸易等行业,红河州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下一步,我们也会寻找时机,从政府的层面,进一步为双方企业间的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