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温暖青春——读张牧笛的诗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个不很诗意的年代.因为有诗,才不至于很不诗意.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读诗本身是一件奢侈的事,而可以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更奢侈了,比如读到张牧笛的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沉默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对话语的世界分界出两极:圣贤的话语与沉默者的话语.诗人似乎更加关注后者的世界.因为前者于个体而言生来已确定,突兀地存在,而后者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修饰.无论写歌词.散文,还是诗歌,我对于"安静.沉默"这样的字眼总会留意炼字炼句,在阅读时也会敏感有加.他们似乎更容易触碰

这是个不很诗意的年代。因为有诗,才不至于很不诗意。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读诗本身是一件奢侈的事,而可以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更奢侈了,比如读到张牧笛的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

沉默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对话语的世界分界出两极:圣贤的话语与沉默者的话语。诗人似乎更加关注后者的世界。因为前者于个体而言生来已确定,突兀地存在,而后者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修饰。无论写歌词、散文,还是诗歌,我对于“安静、沉默”这样的字眼总会留意炼字炼句,在阅读时也会敏感有加。他们似乎更容易触碰小贝壳最柔软的部分。

摘一些张牧笛在营造一种沉默的氛围与静谧的情怀时的断章琐句:“我站在幸福的中心/休止符一样的安静”(《合唱》),一个小女生被幸福环绕而流连,放弃纷扰,停驻像休止符般,于是静止也有了律动,安静也被赋予了音乐的况味。

“在沉默的世界里/语言是一种罪恶”(《沉默》),罪恶将语言恶性化,更突出世界对沉默的需索。这样的一种夸大非但没有觉得不自然,反而心生对沉默的爱恋。似乎沉默是一种善良的状态,它过滤掉所有的装腔作势。

“我什么也不说/寂静也是一种淡淡的声音”(《你的声音》);“慢是一种何其优雅的速度”(《水牛儿》);“沉默 比歌唱更加嘹亮”(《池塘》)。在对比中,作者想要侧重的一方变得更有力量。把寂静比作一种淡淡的声音,于是安静也像有了生命,在慢慢生长,而非空洞和虚无。

同理,“慢是一种优雅的速度”,潜台词即,水牛在优雅地前行,那些浅浅的蹄印都在盛放幸福。“沉默更加嘹亮”的说法让沉默有了形状力度,像号角一样冲击着耳膜,硬生生感觉到沉默的存在。

美好

在这本诗集的序中,牧笛所谈写诗的种种也是我对于写诗这样一件随性、无关功利的游戏的感触。感觉至上。任何背离自由的情感都带着矫揉造作的呻吟而让人无法消受。而灵感来临后情感的张望若不立即兑现,那么贬值就在所难免。故意的拖延及卖弄有股拿腔拿调的不良气味,缺乏强烈情感所必需的诚意,也就辜负了灵感的厚爱,用“可惜”修饰都显得可惜。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牧笛引了许巍《蓝莲花》中的一句。写诗和自由的状态相咬合的话,再迟钝的齿轮也会转出完美的速度:我还想让所有光阴的孩子/都能像我一样/牵住时光的手/用有限的生命/拥抱无限的快乐和希望

看到这些诗句,想到顾城。顾城和牧笛的不同显而易见。牧笛本身就是美好的,她希望别人可以像她一样美好。而顾城本身很任性,他任性地美好,是一种偏执的美好。那些如牧笛的纯真、温暖、柔情都深深浅浅地藏在他的诗行之下,如果有心,你可以拿把铲子一点点发掘,而披覆在诗行上的色调永远那么阴郁。而甚于两者的,便是海子,那个将自己的幸福置之身外而执著为陌生人祝福的海子。

牧笛的美好明显并非单调,她变换着手法试图让你我感受到,从那些错综的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快感,穿行于想像与文字中的快感。因为少了冷峻,所以显得很单纯。

漫不经心

所谓漫不经心,是指牧笛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赋予诗意,或将那些不熟悉的事物以一种熟悉的手法为我们所接受。于写者,不著几字,尽得风流,显得漫不经心;于读者,无所防备,深陷其中,谓之漫不经心。

譬如《虫儿飞》,也只有敏感的女孩子才会用笔去描绘这些灵动的火种,表达无缘由的爱或喜欢。这种消失很久的情感原来躲在她的诗句中,细腻,隐秘,一种对于生命的致意,对于任何微小事物天生的好奇与动心。还有《给我未来的女儿》。她为她的女儿“向春天预约一个最美的名字”,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浪漫的味道?那些缜密的心思,细细地缝出一张网,打捞起美好的情愫。

对于宏大的题材,牧笛也可以准确找寻到一个切口,放掉那些气体,只剩下足可以打动人的部分,漫不经心的口吻同样摄人心魄: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遍体鳞伤飞离故土//幻想世界能在鲜血和疼痛中/分娩永恒的和平(《远方有战争》)。她平铺直叙着一个足够波折的话题,冷静地描绘着和平鸽的遍体鳞伤,绝望潜滋暗长,硝烟烧灼了和平鸽的翅膀,只有橄榄枝还有着些许的模样。和平,静谧,自然。

从牧笛的诗中,确实可以采摘到一些我自己思维里种不出的简单、单纯、柔软,读它们的同时,也一点点温暖着自己,打磨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