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的妻子是谁 吴敬琏简历资料
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83至198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至今,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末因力挺市场经济而被取了“吴市场”的绰号……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之一的吴敬琏,近日却因少数境外媒体的报道身陷“间谍门”谣传。
8月29日,有境外媒体报道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因涉嫌“为美国担任间谍工作,被带离调查。”当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首页发布声明,“近日网上流传吴敬琏教授的一些不实传言,也有不少人来电询问并关心吴教授的近况。
我们刚刚与吴敬琏教授通过电话,他目前工作及生活一切正常,并将于2008年8月30日如期出席相关学术会议。”落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时间是“2008年8月29日下午”。
8月30日,吴敬琏出席了在北京顺义一家宾馆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他在会上说:“四天前在外开会就得知了这个谣言,觉得莫名其妙,一直没有理会,没想到愈演愈烈。”面对新京报的记者,吴敬琏表示对传谣者的动机“很有疑惑”。他觉得谣言传播的过程也值得研究,“到底是什么人在传谣?”昨日下午,我专访吴敬琏夫人周南,与吴敬琏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周南针对此事件进行了回应。
昨天下午,我打电话到吴敬琏先生家,夫人周南接起电话。不久前,吴先生刚刚到我供职的解放日报集团文化讲坛做客,提起当时的事情,周南女士还有些印象。同为学界泰斗的周南对丈夫的事情进行了回应,她告诉记者,这两天吴敬琏正忙着编书,“出版社催稿呢,暂时没法直接接电话,请您原谅。
”说这番话时,周南语气平静,记者能听出她言语带笑意,似乎心情没有受到谣言的影响。周南说:“不清楚是谁在传播这样的谣言。我听到这样的事情觉得莫名其妙。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电话问过,想知道谣言可能是谁传出来的,但我们也没有方向。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走法律途径解决这事,他太忙了。”
周南说,吴敬琏的性格可能是造谣者造谣的诱因。“他说不能违背良心和规律,说一些奉承的话、迎合的话,所以可能得罪了一些人,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周南回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对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争议颇多。
“吴敬琏也是顶住这个风,他当时写了一本名为《论竞争性市场机制》的书,许多出版社本来要出那本书,但是都提出要把‘市场经济’四个字删掉,他说‘要删掉我就不出’。北京的财经出版社由社长、主编、编辑共同签字出了这本书。后来书没有出多久,邓小平就南巡讲话,这本书一下子也就脱销了。”周南说,从前吴敬琏“吴市场”的外号是带点贬义的,但历史证明了吴敬琏的爱国赤诚。
周南回忆,在最艰苦的年代,吴敬琏选择了祖国,“他除了工作和国家没想过别的。”吴敬琏1948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念了没多少时间,就生病休学,前往香港去和母亲会合。在国统区,吴敬琏一直偷偷听延安的电台,对中国共产党十分认可。1949年4月中旬,在夏衍的安排下,吴敬琏和母亲从香港乘船回到北京。
在第一次放弃优越条件回到国内后,吴敬琏努力学习经济学常识,“当时想的是一个新的国家需要经济建设。 ”然而,文革中断了学业,直到1978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社科院派吴敬琏去希腊出席一个国际研讨会,他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完全听不懂人家讨论的问题、说的话。
因为我们国家封闭这么多年,资料又缺,所以他回来以后就非常着急,开始自学经济学。他觉得一定要出去做些研究,看看别的国家的情况。他最早是1979年那时经济学还是文科,我们家住在师大(我估计是北师大),就在师大听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我也请我们数学系的教授个别辅导,他觉得一定要发奋努力赶上。”
说干就干,要补的第一门课:高等数学。48岁的吴敬琏成了北师大数学系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的本科旁听生,上课认真做笔记,回家又做作业,并让夫人帮他请了个讲师来家给他开小灶。1983年1月吴敬琏靠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来到美国耶鲁大学,他的身份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赴美访问学者,但53岁的他,拿着个笔记本,从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到研究生的讨论会都认真参加。
周南向记者回忆:“他出去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已经是教授了,结果因为语言问题,参加讨论这些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真的是非常刻苦非常努力。
其实他是作为访问教授出去的,但是为了真正观察美国社会、美国经济运转,他放下架子,去听大学本科的课、参加研究生的讨论。
我是在他出去一年后,也到的耶鲁大学访问的,跟他在美国生活有半年多。那时他的同屋就给我说:‘你来了赶快他改善下生活吧,他天天吃清水煮白菜!’他没有时间考虑吃的问题,就像海棉一样不停地吸收知识。我去以后,才开始改善生活。”
周南说,丈夫对祖国的热爱是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的,因此吴敬琏和她都不怕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