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中科院 大连市旅顺口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王红梅:王大夫“针”厉害

2018-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长时间坐在电脑旁,职业病了,尤其是颈椎连着左肩,常常会感觉酸痛,现在晃一晃脖子,还有隐隐不适的感觉.医生:来,我给你下两针.右手给我,放松,放松,再放松.

记者:长时间坐在电脑旁,职业病了,尤其是颈椎连着左肩,常常会感觉酸痛,现在晃一晃脖子,还有隐隐不适的感觉。

医生:来,我给你下两针。右手给我,放松,放松,再放松。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双方不是采访与被采访者的关系,而是患者与医生的关系。

只见王红梅拿出针盒,取出两枚细如牛毛的针来,对准记者右手拇指下方肌肉,一针刺了下去,微微短暂的刺痛刚过,又一针刺了下来,紧接着酸麻的感觉如触电般扩及到整个右手。“抬起左臂,来回摇动。”在王红梅的指挥下,记者晃动得左臂感觉和右手隐隐有电流通在一处。王红梅又拿出一根针,对准记者的左手肘关节又是一针,有血珠流了出来,王红梅立刻拿出一个玻璃罐,给针刺处拔上了罐。

几分钟过后,王红梅取下玻璃罐,拔出细针,问记者:“现在感觉如何?”

当记者再次摇动左肩时,酸痛感果然减轻许多,整个人轻松不少。

“新鲜又有些神奇”,通过王红梅,记者对针灸有了全新的认识。

“之前,很多人其实不认可针灸,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它,并且针灸也确实发挥着它‘神奇’的功效。”王红梅笑着对记者说。

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习医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王红梅选择中医,选择针灸是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她的父亲,而另一个是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我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受他的耳濡目染,我喜欢上了中医,梦想着能像书中的名医一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而孙思邈的医德精神则指引着我在中医的路上不倦行走。”

但理想往往总是被现实打碎,当初,王红梅毕业后来到旅顺中医院时,针灸科只有一个诊室,患者也少得可怜,针灸科成了边缘科室。但王红梅并没有气馁,因为她知道针灸不被别人重视并不是因为针灸本身,而是持针的人。“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习医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孙思邈的这句话成为了王红梅在求医路上的座右铭。为此,王红梅先后到大连中医院、辽宁省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又多次参加中国针灸推拿协会等针灸机构开展的培训学习班。

在治疗中,每下一针,她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每治疗一个患者,她都要总结归档向父亲及前辈请教,与同事同仁们交流,王红梅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医道的机会。渐渐地,王红梅的手法越来越纯熟,被她医好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王大夫‘针’厉害”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话语。

有一次,一位60多岁的患者坐着轮椅被家属推进了针灸室。“王大夫,老爷子得了脑血栓,打这之后就只能坐轮椅了,现在说话也困难了,听说您的针厉害,您给下几针吧。”亲属看着王红梅,眼神中透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王红梅观察了患者之后便开始下针,几个小时过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患者居然可以勉强走路了,“真是太神奇了。

”家属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又经过了3天的治疗,患者居然可以流利说话了,半个月后,患者彻底康复了。医生的口碑与治疗的疗效是成正比的,王红梅的精湛医术不仅为她赢得了良好口碑,同时也不断壮大着针灸科室,针灸科室从原来的一个科室逐渐发展成2个、3个,到现在的7个。

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针灸科再也不是边缘科室了。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从一大早来到医院,王红梅的时间就全部交给了患者,7个诊室她都要来回地忙,几乎没有歇下来的时候。患者杨建国告诉记者:“在我治疗期间的每一天,我从来没有看见她休息过,在她心里患者绝对是第一位的。”而王红梅一个细小的故事让杨建国记忆犹新。

一次,天刚蒙蒙亮,王红梅就来到了医院。“王大夫,您怎么来得这么早?”面对患者的疑惑,王红梅有些不好意思:“今天孩子开家长会,所以我早些来给你们下针,这样既不耽误治疗又可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患者听后纷纷说起王红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