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浙大 浙大教授董平眼中的一周新闻:拜金流行折射社会病态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年轻人逐渐丢掉了梦想人们对土豪羡慕嫉妒恨拜金流行折射出社会病态在这个@时代,@无处不在.你有什么想对TA说的,可以@TA;你有什么想听TA的

年轻人逐渐丢掉了梦想人们对土豪羡慕嫉妒恨

拜金流行折射出社会病态

在这个@时代,@无处不在。你有什么想对TA说的,可以@TA;你有什么想听TA的看法,也可以@TA。每一个@,都让你和TA近在咫尺。天下周刊全新栏目《周末@你》,将@微博上够特别、够有想法的TA,邀请TA来和所有人分享TA对一周新闻热点的看法。如果你有想@的对象,欢迎在微博上@都市快报国际部,或@都市快报中国新闻部。也可能,我们下一个@的就是你。

本周@他:董平,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浙东学派、中国佛教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浙江大学从教12年间,董平教授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言传身教,获得学生广泛喜爱。今年,董平教授获得由学生投票评选的“心平教学贡献提名奖”。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在2011年教师节设立,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树立业务精湛、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典范,迄今已有3位一线教师各获得100万元的杰出教学贡献奖。

Q1:浙江大学校友出资专门设立发给教师的“心平奖教金”,其中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高达100万元,奖给课上得好的老师。你今年也获得了提名奖,在高校对教师以科研、专著、论文为考核标准的现状下,你觉得这个奖的意义在哪?

董平: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不应偏废,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对教师考核制度的改变,的确有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倾向。

浙江大学设立“心平奖教金基金”,重奖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我想它的初衷是要鼓励教师回归到教师的本位:教书育人。就此而言,这一基金的设立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若进一步思考,教师原应教学,教学原应负责,负责就必求高质量,高质量就需要科研为后盾。如果高校的教师人人有这样一份做教师的“本心”,教学与科研就不会偏废,单为教学优秀而设立的“奖教金”或许也就多余了。

Q2:近日,在湖南大学当了11年教师的杨飞发微博说,因没发表论文被转到图书馆工作。他表示坚决抵制当前学术论文发表、学术造假等弊端。学校人事部门说,杨飞在科研业绩方面有“硬伤”,转岗属正常。杨飞说,他作为一名教师是合格的,从不照本宣科。

董平:因没有发表论文而被“转岗”,杨飞老师或许可以算是当前高校科研业绩考核制度的“受伤者”。在高校的考核制度遭受诸多质疑的情况下,杨飞被“转岗”或许会博得人们的普遍同情,我也如此。

我的老师那一代人中曾流行一句话,叫做“一本书主义”,也就是说,既然做了教师,便总要写出“一本书”,对自己的事业才算说得过去。研究工作应当是教师的一种自觉活动,因为好的教学是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基础的。用钱买发表、学术造假无疑必须反对,但似乎也不必用“不发表”来对抗。基于自觉的、独立的学术研究而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我觉得还是应当要发表。更何况国内外的学术刊物,恐怕也未必都能用钱来买发表。

Q3:近日,人民日报发文希望年轻人别把梦想留在20岁,文章说,20岁的我们可能刚找到工作,开始远离父母的唠叨,渴望轻装前行,梦想却慢慢被抛弃。前行中也许还动过重拾的念头,但结婚、生子、房子、车子、加薪、升职……梦想呢?没有它的位置!

董平:20岁的年轻人之所以有“梦想”,或许是因为他们还保存着童趣的“天真”,对未来的生命途程还怀有无限憧憬。但进入社会的生活总是那么“实在”,“实在”的东西总在引导着年轻人向它们接近。“梦想”在“实在”的生活中逐渐逝去,并不是年轻人犯了错,而是因为社会所提倡的价值理念过于“实在”。

“别把梦想留在20岁”,需要社会能够为人们的“天真”保持预留空间。如果“天真”是年轻的体现,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就会显得更年轻些。我持有这样的“梦想”。

Q4:10月9日,南京一市民在中山门明城墙固定墙体的角铁上,看见这样一句涂鸦,“某某某,24岁一定在南京拥有房子”。和传统的“到此一游”相比,“拥有房子”成为现代年轻人背负的一座大山。

董平:看到这个消息,我感觉很有些凄凉!这个年轻人的新式“涂鸦”,其实是他的一种“宣誓”,是在古老的明城墙上的宣誓。历史总是现实的镜子,反之亦然。过于“实在”的现实生活,总在不断地挤压人们的精神空间。当人们以“实在”的物质对象作为自己的全部追求时,精神空间的留存也就微乎其微了。

但如果没有精神的空间,“幸福”也许就谈不上,因为“幸福感”是需要在精神的空间中才获得生发的。如果我们全体的年轻人都存有这样的“宣誓”,那就一定是民族的不幸。

Q5:近日,“土豪”成为大众调侃的流行词,根据字面的解释,指“很土的富豪”,在公众的想象中,“土豪”很有钱,但是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又不高。借助这个词,无数网友拿“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来自嘲。

董平:网络语词的流行,大多是某类心态的特殊反映。“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如果这句话只不过是一种调侃,或者还有些揶揄,我觉得那原本也没有什么,很可能还体现了一种特别的幽默感。但在网络上同时可以看到,这句话里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有的干脆宣誓要“找个土豪来包养”。

土豪的原意首先是有钱、多金,还生活奢侈,挥金如土,还有势力,甚或欺压乡民。这样的人至少是缺乏内在涵养的,是人格不健全的,是病态的。社会中即便有土豪,人们原本也不需要对他们羡慕嫉妒恨。对土豪的羡慕嫉妒恨,不过是拜金的不同表现而已。而若拜金成为社会的流行,社会的不健全与病态,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