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穆斯林的葬礼》得到的赞誉会能跟《平凡的世界》 相提并论?
提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前总认为那一定代表着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加之以前读过的几部获奖作品,诸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尘埃落定》、《白鹿原》、《长恨歌》、《暗算》,感觉都还不错,于是更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让我对这个概念产生怀疑的就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完之后让我实实在在地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小说,也能代表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么?
这真的是一本绝对称不上经典、甚至很难说是优秀的小说。
小说的架构倒是颇为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着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写好了,确实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
倒不是我对女作家有什么偏见,不过女作家确实不长于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反正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几乎没有像读《白鹿原》那样,真切地感觉到个人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浮沉激荡。反倒是觉得,那些气势恢弘的背景,只能作为两段爱情故事的陪衬而已。
而且这两段婚外恋和师生恋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狗血,如果写成纪实题材,倒是很适合放到《知音》上面,连题目我都想好了,一个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姐姐,请原谅妹妹夺走了你挚爱的男人》,一个是《爱情作证:绝症女大学生与青年导师的生死之恋》。
狗血也就罢了,如果这两段故事确实感人至深的话,倒也值得一读,可是这两段爱情故事实在让人感动不起来。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故事,就被作者写得很失败。如果非要说他们两人在那种朝不保夕的战争岁月中突然萌发了爱情,倒不是不可以解释。可是在作者笔下,这两人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给人留下一个美好或者哪怕是值得同情的印象。
作者大概很想把梁冰玉塑造成一个冲开束缚无畏追求爱情的形象,可是看着她的一言一行,却让人直犯恶心,自己抢了姐姐的男人,以夫妻的名义生活了那么多年,还生了一个私生子——放到今天,这种行为也犯了重婚罪,是要坐牢的。
可是回国之后,面对被自己伤害的姐姐,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说什么因为她不识字,她愚昧,她没文化,她不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不能理解生活的权利——于是她和自己的姐夫乱搞,反而可以站上道德的制高点了?我呸,这不叫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这叫鲜廉寡耻。
而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故事,倒是没什么三观不正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这段爱情故事太没有问题了,太纯洁太美好了,这对男女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追求爱情的。每当我看到这两位大段大段地说一些平常生活中绝对不会有人说的话,就像在演歌剧似的,我就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飞快地把书翻过去。
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也很不怎么样,说难听点,是很幼稚。纵观全书,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梁君璧(韩太太)一个,虽然她是绝对的反面人物,可她确实显得比较真实。至于其它人物,要么性格混乱,要么形象单薄。
韩子奇就是性格混乱的典型,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他白手起家,重振奇珍斋的过程,那个韩子奇是何等的老谋深算,何等的意气风发,到了后面部分,却变成了一个既无主见、又无魄力的庸常之辈,整天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在山雨欲来的战争形势面前,他竟然完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主意,只能一走了之。后来面对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时,更是显得萎顿不堪,全无气魄。更要命的是,如此之大的转变,小说里却压根儿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韩新月则是形象单薄的代表,她聪明漂亮,她优雅高贵,她才华横溢,她离尘脱俗,总而言之她就是没什么缺点。除了后妈以外,身边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她的,她爸爸、她哥哥、她姑妈、她同学、她老师统统把她当成心头肉,仿佛她身边的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围着她来转,连作者也经常从书里跳出来,站在她背后大喊:“我们新月这么纯洁这么可爱命运又这么不幸,读者们一定要喜欢她啊……”这么用力地塑造,这个完美女子的形象应该很生动了吧?可惜我看完整本书之后,要问对她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却一点头绪都没有。
我一向不喜欢评论小说的文笔,因为文笔的好坏,一向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你认为一本小说的文笔好,别人则未必认可。可是这本小说的文笔,我想无论如何也难以归于优秀的行列,不仅有很多啰嗦冗长的描写,更重要的是缺乏那种优秀文笔直抵人心的力量,缺少能让人反复回味的句子或者段落,也没什么让人想得起来的特别风格,总而言之,就是属于看过了就忘的那种。
真的,真是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