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增蕙单弦 【马增蕙】单弦大家马增蕙的津门情(图)
每天16:30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曲苑大观”开播,首先传出一个亲切的声音:“我是马增蕙——”马增蕙,是天津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她生于津门,是中国曲协第七届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5岁从天津迈入中国广播说唱团。
今年她迎来从艺73周年暨80大寿,在这个曲坛为之共贺的大喜日子里,她说:“我热爱舞台,热爱单弦,也热爱我的出生地天津,热爱喜欢曲艺的天津观众。”她5岁第一次登台,在位于南市的群英戏院,纵观其从艺生涯,我以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大写的“情”字。
以情出新
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第一位以唱新出新而立足于曲坛并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单弦演员,她与侯宝林、刘宝瑞等同仁,在当时曲艺观众最注目的团体——中国广播说唱团一亮相,便使人们记住了以一段《城乡乐》而独步高雅殿堂的她,从此她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旋律讴歌我们伟大时代、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作品始终不辍;
她,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又以一段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名作《一盆饭》独占鳌头,赋予单弦这个曲种以新的生命。在当时,不仅全国的单弦演员竞相学唱这段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还首次让单弦这个曲种进入中小学教材,这是单弦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辉煌;
她,以《打箩筐》作品为突破,首先创立了单弦和乐队互相对白,进入角色,开了形式创新的先河;
她,响应陈云同志的号召,南曲北唱,用北方语言唱南方评弹,为我们留下了《战长沙》等名段,并受到陈云同志的肯定和接见;
她,当电视这个新媒体出现之后,又以一部新颖的作品《星期天》,与郭全宝合演了电视单弦;
她,在近年又将赋予“北京精神”的《北京人》唱段,加进了电声伴奏,很好地烘托了作品的内涵和时代气息。
她八十岁高龄,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并在自己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新了上述无数个第一。
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其不断创新呢?是一个“情”字,是她对单弦奋斗终生的热情;是对艺术勇于攀登执著追求的深情;是对讴歌我们伟大时代的激情;是曲艺世家深入骨髓为艺术而献身的感情。
她在津门曲艺世家中成长,其父马连登是著名西河大鼓大家,兄妹6人,她排行老五,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全部从事曲艺工作。其父与二姐马增芬将西河大鼓这一乡土艺术,带入高雅殿堂。开创了“马派”西河大鼓并引领一代潮流。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为艺术而拼博,“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烙印,是无人能够相比的。
正是这样的一个情,使她始终以平民艺术家的境界和朴素无华的作风,注意深入生活,为了不脱离生活,甚至连出门办事、演出,她都坐公共汽车,以便听取百姓语言,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日前,听说一位痴迷她演唱而并不相识的观众,在病重期间奢望再听她一次单弦时,她二话没说,亲自到其家中演唱,感动得这位老人含着热泪欣赏一位近80岁高龄的老太太为他倾尽全力地表演。
正是这个情,使她为津门曲坛培养了一位承前启后、优秀的单弦表演艺术家刘秀梅。这也是一位从津门走出去的艺术家,为天津这片热土奉献的一片乡土之情。
以情出奇
马增蕙的艺术特点,有着诸多使人称奇之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根据组织上的安排,由西河大鼓改唱单弦后,与其他艺术家依恋传统的名曲名段不同,她怀着对新社会的情感,团结以杜澎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和弦师,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弦曲词。侧重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锐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