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的故事 浦江郑义门 家的精神
浦江郑义门的恢弘出乎我的意料,不是建筑上的恢弘,而是郑氏子孙内心深处的某种底气。穿过一座座磅礴的门楼牌坊,根植于这个姓氏的自豪感,连同“江南第一家”的恢弘之势扑面而来。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是什么?家是国与身的中介,是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江南第一家”,以其完善的礼法合治,成为家国相辅的有力佐证。中华大国,泱泱数千年,治国无不先齐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依然有数不清的牌坊门楼遗落在时间的间隙,它们以静默的方式向世人彰显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孝,是礼,是义,是贞……无论哪一个字,都可归结为一种精神——家的精神。
家,是中华民族最为根深蒂固的信仰。
中国的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因为每个中国人都要营造一个心中的家;中国的春节为什么会出现声势浩大的春运潮?因为每一个在外奔波的中华儿女都要回家;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强调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因为中国父母都有一个含饴弄孙、四世同堂的传承情结……我们渴望一个恢弘的家,我们渴望光宗耀祖,我们渴望荣归故里……这种渴望,便是家的信仰。
家,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和处事,影响着他们的气度、学识以及价值观。
浦江郑氏是一个讲究礼教和法度的家族。168条的《郑氏规范》便是郑家的法度,它涵盖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集奖惩措施为一体。《郑氏规范》规定8岁孩童入家塾,16岁入学,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等劳作。
要求家庭成员“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聆听训诫”,饭后集体出工。更为可贵的是,规范中还明文规定:“子孙出仕以脏墨者闻,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郑氏大家庭还就《郑氏规范》的执行专门设置了18种职务26人,分别为宗子、家长等,形成多层管理机构,颇有些现代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架势。
郑氏家长均能身正为范,族中老少上行下效,形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良性循环。郑氏同住第一世祖郑绮在倡导以中华美德治家时,身体力行“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尊师重教,和为贵,善施与”,对瘫痪的母亲“抱持就厕便溲三十年如一日”。郑绮以一生为范,立下“吾子孙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临殛罚之”的遗训。如此,方有郑氏之后的15世同住一家的传奇。
明洪武年间,郑氏一族受胡惟庸案牵连,家长郑濂被抓,兄弟六个争相入京替兄承罪,竟感化了嗜杀成性的朱元璋。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入京承罪的幼弟郑题为官,并亲题“江南第一家”。
自同住第一世祖郑绮以来,郑氏一门同居870年,从南宋建炎二年,子孙后代延绵15世。如今,曾经大同居的郑氏已发展为一个镇,镇的名字很直接,就叫郑宅镇。郑宅镇的居民依旧讲孝道、重义气、好读书,镇内四世同住、三世同居的家庭到处都是,特别是镇里老人还有着很高的地位。
据闻,每月初一和十五,郑氏后人还是要到宗祠聚食,特别是春节期间和祭祖日,郑氏上万的后人纷涌而至。那情形,让人不得不遥想那个久远的大同住时代。或者,于郑氏后人而言,祠堂在,“江南第一家”就在吧。而家在,信仰就在。